月薪两万,真的吃不起面包!

别笑,这不是玩梗。

很多月薪过万的打工人,在面包店门口犹豫三秒钟,最终选择离开,掏出手机点了份10元的兰州拉面。

同样是碳水,为什么面包贵得像理财产品?

中国面包均价,短短两年涨了近100%。

盒马一片面包卖16.9元,比你早餐整套餐都贵。



盒马这波操作惹来网友群嘲也不是没道理,这涨幅,不是“物价上涨”几个字就能解释的。

这背后,是一次悄无声息的、赤裸裸的生活剥夺。



先来点让你“破防”的现实。

2018-2024年,主流面包店代表产品的价格平均涨幅达46%,部分高端单品价格甚至翻倍。

很多二三线城市一个红豆面包都敢卖到15块,一盒曲奇更是二三十元。

而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情况更离谱,上海的一个生吐司卖到了98元,还是基础款;北京的一家黑山吐司店,一块吐司更是128的天价。

原来,小时候吃的2块钱面包不是便宜,是你老家面包店没上资本快车道。

这都已经不是“贵”了,这是系统性价格失控。



以面包的核心成本结构来看,面粉和黄油的价格近几年一直在疯涨,甚至连奶粉的价格都屡创新高。

2022年~2024年面粉价格涨幅约20%~30%;

因气候与奶源减少,黄油的国内价格暴涨超30%;

2024年,牛奶粉价格波动,涨幅约33%

做面包现在比炒股风险还高,主材料每天都在跳涨。



在法国、意大利、德国这些面包大国,面包从来是低价刚需:

· 法国传统长棍面包售价稳定在1欧元以内;

· 德国超市黑麦面包常年打折,一袋1.5欧元,能吃两天。

当然我们也明白,面包在西方相当于馒头,是“让穷人活下去”的工具;

而在中国,却成了“中产阶级装生活”的象征。

你以为你吃的是面包,其实你吃的是社交货币,是生活方式焦虑,是“我要摆脱社畜形象”的那口虚荣。

“面包贵”,不是因为你吃得精,而是因为你太穷,负担不起社会定义的“体面”。



面包涨价背后,其实是中产危机的预演。

别以为这只是几块面包的事,这其实是一次预警:中产生活的“成本线”正在失控。

面包代表的是“碳水精致消费”;
咖啡涨价,是“情绪舒缓成本”;
电影票贵,是“精神娱乐门槛”;
甚至连泡温泉、坐高铁、看牙医,都是在劝退工薪阶层。

再往深了看,收入涨幅平稳,但消费连涨,这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商品消费正在“高端化包装”,但普通消费者却没被带飞,反而被标签化;

中产消费的幻觉在瓦解,“能自由地吃个98块钱的吐司”都快成了身份象征。

吃不起面包,不是笑话,而是中产群体开始下沉的前兆。



面包不是面包,它是一个经济体系的漏洞扫描仪。

当一块基础的碳水制品,被逐步拔高成“高价值消费品”,这说明我们的生活已经悄悄被谁动了手脚。

不是你变矫情了,是这个市场正偷偷地把“平价日常”推向奢侈。

要注意,不是你不想吃面包,是市场在暗示你:你配不上吃这个面包了

而当面包变成一种阶级象征,碳水变成精神枷锁,普通人连早上吃什么都得翻两遍手机比价,我们就真的得开始问一问:

到底是面包太贵了,还是我们太廉价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