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创意米兰生活广场
晨光穿透意式穹顶的玻璃幕墙
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勾花姐姐”
在文创市集支起摊位
手工编织的向日葵与奢侈品橱窗相映成趣
这个场景,构成了东蒲洼街道
“清蒲益+”模式最生动的注脚——
当社区治理遇上商业流量
当传统手艺碰撞现代生活美学
一场关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在“五社联动”机制下,武清区东蒲洼街道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资源置换路径。创意米兰的运营方发现,原本冷清的周中时段因社区活动的注入焕发新生,而社区工作者们则惊喜地发现,奢侈品橱窗前的广场可以变成居民展示才艺的舞台。“我们就像找到了基层治理的‘第三空间’。”东蒲洼街道社工站负责人指着广场中央的环形剧场说,这里既非完全行政化的社区活动室,也非纯商业场所,反而成为了各方力量自然生长的沃土。
“循觅生活节”的运作堪称经典案例。蒲瑞和园社区的社区工作者海霜没想到,自己编织的小花在轻奢品牌店门口卖出十多元的价格。“以前在社区做手绒花,就是单纯的带着居民一起玩儿。”这位编织达人的转型,折射出“清蒲益+”公益联盟带来的价值升级。商业体提供流量入口,社工组织专业策展,社区手艺获得市场定价,三方在资源置换中各取所需。据统计,此次活动带动商圈周末客流量显著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共6个摊位,同时玉锦园社区组织招募15组家庭,在活动现场摆摊分享二手好物,孩子们当起了售货员,既传递了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又增长了社会阅历,提升了沟通能力。
这种“公益搭台、商业引流、居民唱戏”的模式,符合当下基层治理的深层需求。在华景庭苑社区,社区工作者杨迦的手机里,保留着活动当天最温馨的画面:社区小朋友们向游客介绍社区的手工制品,周围逐渐聚拢起不同年龄层的居民。“以前搞活动要靠发小礼品吸引人,现在大家自发形成兴趣社群,我们的‘银龄友邻工艺坊’阿姨们做了很多有意思好玩儿的东西。”社区工作者们发现,当居民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社区凝聚力便自然生长。
“清蒲益+”建立了资源交换的长效机制。创意米兰提供场地纳入社区资源清单,社区为企业输送定制化活动内容,社工站则扮演专业枢纽角色。这种“可造血”的互动,使得项目在活动结束后仍保持长期的活力。
在最近一场创意米兰“幸福邻里艺家人”文艺展演中,奥来花园社区“一肩挑”彭楠带着社区舞蹈队走出社区来到商圈,为京津冀消费者带来了一场时尚旗袍秀还有民族舞蹈。这正是“清蒲益+”模式的魅力,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社区活力的发光体。
眼下,东蒲洼街道“清蒲益+”的公益实验仍在继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区发展、居民受益的良好格局正逐步形成。商业资源、社会组织、志愿团队等多元主体也正努力构建起长效共生机制,不仅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与福祉,更为商圈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东蒲洼街道将持续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努力打造国际化高品质街区。
来源:美丽武清
审核:刘浩杨
编发:苏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