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县环峰镇望梅社区区域面积1.6平方公里,共有31个居民小区、3个城中村、1所幼儿园、2个托儿所、1个社区卫生院、1座城市驿站、3个综合超市等,服务人口近1.9万人。近年来,含山县聚焦社区居民呼声建议,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建设,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功能,丰富公共活动空间,提升便民亲民服务,着力打造社区“5分钟”完整“服务圈”,在探索城市完整社区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聚焦亲老适幼功能,打造“全龄友好社区”
走进望梅社区阳光世纪城小区,给人耳目为之一新的感受。该小区是含城最大的居民小区,共有2650户居民,也是含山县开发最早的小区之一。为顺应当前社区服务需要,县政府投入400多万元,建成了集居委办公、物业服务、事务受理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居民之家”。在改造过程中,尤其注重“一老一小”设施改造,配套了“亲老适幼”功能,建设了900多平方米的助老服务室、老年学校和儿童之家。聚集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助餐点、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等多种功能,为老年人的家庭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安全保障。开设了社区“宝宝屋”,根据1到3岁婴幼儿的年龄特点,打造安全卫生、温馨舒适、充满童趣的生活和游戏环境。改造了中心活动广场、林下健身广场、阳光儿童趣味广场、雨水花园景观展示区等4处公共活动场地。小区东大门北侧,一座400多平方米的城市驿站,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文化娱乐场所。同时,周边大型商超、社区卫生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进一步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构建了人人乐享生活的立体链条。
望梅社区阳光世纪城小区。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韧性宜居社区”
像阳光世纪城这样的老旧小区,普遍存在房屋渗水、路面积水、车位短缺、电梯老化等通病。含山县因地制宜,统筹雨污管线改造,针对雨污水混排、漏排,管网破损、下水管道不通等突出问题,强化海绵设计,进行集中修缮,畅通了“微循环”,从根本上治理小区的雨污水分流问题。含山县住建局水治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城累计更换落水管29.97千米,新建修复雨污管90.05千米。”该小区还通过调整设施布局,新增了非机动车集中充电设施16处,增设320个机动车停车位和900多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停车难、停车乱的堵点得到进一步缓解。自推进落实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以来,该社区居民申请加装电梯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政府补贴一点,居民自筹一点,累计加装投入使用14部电梯。
社区加装电梯。
盘活绿地空间资源,打造“开放共享社区”
在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中,含山县树牢生态绿色理念,深度挖掘社区空间资源,注重对“边角地”等微空间合理利用,探索“墙内+墙外”模式,串点连线成片,把改造延伸到群众的15分钟生活圈。围绕老旧小区周边,相继建设了1处占地面积约13.49万平方米的开放公共绿地,铺设了约8万平方米的翡翠项链绿道,新建了15 个“口袋公园”。配备了健身步道、羽毛球场地、篮球场地等健身活动设施,通过建设社区公园、绿化景观等方式,焕新了社区空间面貌。以阳光世纪城小区为中心辐射,整合口袋公园、绿地、街头游园、休闲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社区环境品质焕然一新,“推窗见绿、出门游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已经变为现实。
小区周边绿地。
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打造“红色幸福社区”
近年来,含山县深化“皖美红色物业”建设,不断理顺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通过居民共治联席会议、“行走的协商议事厅”等,搭建“楼组微协商、小区网格协商、社区大协商”三级对话平台,为居民提供诉求表达、协商议事渠道。望梅社区还建立了“社区+小区”点单接单平台,把业主关注的“关键小事”做到家、办到位、落到底。“物业烦心事”二维码实现所有楼栋全覆盖,数字城管、市民热线、融媒“随手拍”等平台,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在网格内安排专人统筹分类群众诉求,构建发现问题-受理派遣-处置反馈全链条闭环式服务模式,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同时,该社区还推进“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县直单位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常态化进社区开展“双报到双评议”,参与小区三方议事和治安巡逻,着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夏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