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洒在转角坝安置点的白墙上,缝纫机“哒哒”的欢唱声穿透玻璃窗。在广元市朝天区水磨沟镇新建的就业帮扶车间里,45岁的搬迁户杨大姐正熟练地操作着电动缝纫机,针脚如行云流水般在布料上游走。“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她脸上绽放的笑容,正是该镇“党建+就业帮扶”模式结出的甜美果实。


技能人才培训现场。朝天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党员变身“绣花匠”"穿针引线解难题

“过去大伙守着几亩薄田,搬迁后更愁就业门路。”水磨沟镇党委书记刘宇带着党员走访时,发现群众对“家门口就业”的渴望像春草般疯长。镇党委迅速成立就业攻坚专班,12名党员干部化身“就业红娘”,用半个月时间走遍全镇6个村(社区),梳理出237名留守妇女、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

当了解到前瞻服装公司有意拓展生产线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举义三顾茅庐,用“包教包会包就业”的承诺打动企业。政企联手打造的“缝纫学堂”应运而生,首期40个名额瞬间报满。党员严莉萍主动当起“班助”,每天骑电动车接送腿脚不便的学员,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车轮上的党支部”。

车间搬进安置点 巧手织就新生活

走进窗明几净的培训教室,墙上“针线连民心”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针对学员平均年龄50岁、7成只有初中文化的特点,培训采用“土味教学法”——把缝纫术语编成顺口溜,用粉笔在地面画“走线图”,甚至搬来老式缝纫机让学员找“脚感”。“看!这是我做的第一件工装裤!”50岁的李翠华举着作品,像孩子展示奖状般骄傲。经过20天“理论+实操”的训练,92%的学员通过考核。结业典礼上,企业当场发放聘书,车间流水线还没调试完,工位上已贴满名字。


手把手教村民用电动缝纫机。朝天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指尖经济”激活乡村振兴密码

在占地300平方米的帮扶车间,3条智能化生产线已安装完毕。镇里专门开通“就业直通车”,每天接送偏远村组员工。针对哺乳期妇女,创新推出“弹性工作制”,允许带娃上岗。“现在月工资3000多,计件能手能拿5000元!”正在熨烫工装的安素梅说,车间还设有“党员示范岗”,技术难题随时有人帮。

镇党委的蓝图不止于此。转角坝服装加工产业园已进入规划,未来将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我们要让缝纫机的‘哒哒声’变成乡村振兴的‘奋进鼓点’。”刘宇指着车间墙上的产值进度表,眼神里满是憧憬。数据显示,该项目每年可带来600万元产值,相当于种300亩高山蔬菜的收益。

从“望天吃饭”到“巧手生花”,水磨沟镇用党建红线穿起就业金针,在秦巴山深处绣出共同富裕的新画卷。(王磊、贾素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