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的春天总是来得稍晚一些,在辽宁省北镇市的大棚里,葡萄从“冬眠”中苏醒,嫩绿的藤蔓正在努力向上攀爬,酝酿着新一季的甜蜜。

北镇市是东北最大葡萄生产基地,有300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现已形成纵贯医巫闾山脚下南北52公里的葡萄经济带,年产值达16.59亿元。但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葡萄产业一度面临品种老化、技术滞后、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如何让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将北镇葡萄的名片擦得更亮,口号叫得更响?

答案在于科技。2009年起,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为依托单位的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熊岳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试验站”)的专家们来到北镇市,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用科技服务推动北镇葡萄产业转型升级。16年来,改变在一点点发生,北镇葡萄逐渐走上了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更新观念

提升果品质量

“葡萄大家都吃过,但是想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葡萄,我想,还是要来北镇。”短视频中,北镇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王莹拿着一串巨峰葡萄,笑盈盈地向大家介绍。北镇葡萄早中晚熟品种齐全,主要有巨峰、辽峰、阳光玫瑰、着色香等20多个品种。一个个葡萄品种从试验到应用推广,到走上餐桌和果篮,都离不开试验站专家的支持。

“2013年前后,我们开始推广着色香葡萄,4月末温室种植的葡萄可以卖到40元一斤;阳光玫瑰火爆初期,我们也给种植户做培训、讲技巧,让大家种出好果、卖出好价钱。”试验站站长孙凌俊说。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无核葡萄备受青睐,小串型、外观美观的葡萄也更受市场欢迎。“北镇葡萄种植历史悠久,这也导致大多数种植户的观念比较传统,一味追求产量,品质打了折扣,葡萄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孙凌俊告诉记者,“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改变观念,着重提升葡萄质量,向小串型、优质化方向发展。”于是,试验站的专家们走乡入户,推广绿色高效栽培和品质提升关键技术。

但这样的改变与人们习惯的传统栽培大相径庭,一些农户犹豫不决。孙凌俊说:“多亏有老唐的支持,他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有他的示范带动,我们的工作顺利了不少。”孙凌俊口中的“老唐”,是北镇市葡萄协会会长、常兴鸿远葡萄生产合作社理事长唐英奎。与葡萄打了几十年交道,唐英奎已经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土专家”。

一开始,面对孙凌俊的一番推荐,唐英奎也犹豫不决。但最终,他还是下定决心,划出试验田开始尝试。效果好得出乎意料,唐英奎心服口服,周边农户也纷纷效仿。大家的品种越来越新,管理越来越精,随着眼界的开阔,葡萄的销路也多了起来。如今,唐英奎已和国内一家大型茶饮公司达成了合作,长期为对方提供夏黑葡萄用于果茶制作,葡萄种植走上了更加标准化、精细化的道路。

升级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

驾车驶进北镇市常兴店镇,一座座规整的葡萄大棚出现在眼前,在阳光下泛出金色的光芒,这幅场景与十年前截然不同。从露地种植到设施种植,这是试验站专家们科技赋能带来的改变。

“葡萄面临的最大病害是霜霉病,而加盖大棚就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孙凌俊告诉记者,霜霉病病原孢子主要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大棚覆盖可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叶片和土壤,切断孢子扩散路径,降低初始侵染风险。霜霉病高发于湿度大于70%的环境,大棚通过覆盖和通风管理,可以降低空气湿度,破坏病菌繁殖的湿润条件。此外,大棚栽培还可以延长葡萄生育期、改善外观与口感,同时还能实现错峰上市,抢占高价市场。

但设施种植前期的投入让一些果农望而却步。“本来大伙儿都不敢尝试,但后来看到我大棚里的葡萄种得好,卖得上价钱,也都开始扣棚了。”唐英奎告诉记者,“盖了大棚后,病虫害防治省事儿多了,以前露地葡萄每年要打12次药,现在4次就够了,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二。真是一次投资,终身受益。”

从露地到大棚,北镇的率先变革,推动了整个辽宁省设施葡萄的发展进程。但盖棚只是第一步,为了进一步推动北镇葡萄产业现代化道路,专家们开始推广更加高效便捷、节省人工成本的飞鸟架。

顾名思义,飞鸟架的结构类似飞鸟展翅,是一种现代化的栽培架势。它一方面可以改善光照和通风,让每个叶片均匀照到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增强空气流通,抑制真菌病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便于人工管理和机械化。“以前摘心作业的时候都要工人站在凳子上一片片数着叶片,现在枝条顺着架势生长,只要超过固定的线就可以剪,干活嘎嘎快,效率能提高一半以上。”唐英奎形象地描述着。在试验站专家的努力下,越来越多新技术和新模式走进了大棚,北镇葡萄愈发充满“科技范儿”。

送技下乡

专家全程护航

在北镇市龙宝峪村的山坡上,64岁的吕明晶和丈夫经营着一家生态采摘园,榛子、葡萄等果树一应俱全,成了周边百姓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就在上一个采摘季,30亩露地葡萄却出现了让她闹心的问题。

“我们家的葡萄好像出现了炭疽病,我也不懂原理,不敢轻易用药,您说该怎么办?”孙凌俊的到来让吕明晶看到了希望,一边拿出纸笔一边问道。

“有些防治白腐病的药对炭疽病都有效,经常使用,比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但常年使用会产生抗药性,应更换不常使用的防治炭疽病的药,如喹啉铜、吡唑醚菌酯等。前期预防可以用代森锰锌、福美双等保护剂。既然出现了病变,说明果园已经被污染了,建议马上干预,解决污染源。”孙凌俊答道,“另外也建议你加盖大棚,这样既能防范一些病害,游客过来采摘也不受天气影响,体验感更好。”

“老百姓就算再有经验,也还是不懂药性药理,有时候跟风买了很贵的药回来,却不一定好使。”孙凌俊告诉记者,“所以我给农户讲课的时候,着重强调普通生长周期的几个关键节点,出现什么问题,对应用什么药,具体该怎么用。”

这些年,孙凌俊带领团队深入北镇市葡萄栽培重点村镇,开设线下培训课程,覆盖3000人左右。在葡萄生长的重要节点,他们更是化作种植户的“智囊团”,一边通过微信群、短视频等形式及时发布提醒和技术要点;一边走乡串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帮助农户答疑解惑,送去“及时雨”。

“试验站的这支专家队伍人员精干,实践经验丰富,和农户融合度高,是最接地气的专家团队。这些年多亏了他们,把先进的品种、技术和信息送到基层一线,带动和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我希望能有更多像这样的专家来到北镇,用科技力量支撑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推动北镇葡萄高质量发展。”北镇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继民说。

来源:农民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