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百合弄墨
2024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刊登了以“关”为主题的“雄关要塞,万年江山有关钥”专辑,韶关赫然与山海关、嘉峪关、剑门关并列于杂志封面。
韶关,古称韶州。
明清时期,韶州是岭南内陆最大的征税关城,故改称韶关。
韶关不仅山川秀美,景色奇丽,还有耀眼的辉煌历史。
解放初期,韶关担任广东省临时省会;
广东第一台台式电脑,广东第一台洗衣机,中国生产的第一架“复兴号”飞机,第一台电风扇,均诞生于韶关。
甚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铀材料,绝大部分都在韶关开采并冶炼。
1958年,韶关被国务院定为“华南重工业基地”,筹划建立了钢铁、机械、煤炭等八大大型工业企业。
当初的繁华如璀璨灯火,照亮每一个韶关人心房。
当繁华与喧嚣褪去,韶关仍是诗和远方,已然蜕变成人的心灵归宿。
在这里,山有山的故事,路有路的历史,人有人的情怀,每个亮点背后都极富魅力。
源远流长的历史沉淀
韶关地处南岭山脉南部,是广东省最北的一个山区城市,北接湖南,东临江西,扼岭南交通之孔道,是粤、湘、赣三地的交通枢纽。
清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曾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赞美韶关:
“唇齿江湘,咽喉交广。
据五岭之口,当百粤之冲,且地大物繁,江山秀丽,诚岭南之雄郡也。”
因地理优势,韶关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陆路通道的集散、中转重要地点,继而设立关税。
当然,设立关税的前提,是商贸繁荣,而商贸繁荣的前提,在于交通便利,韶关南雄的“梅关古道”,是天堑变通途的壮举。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秦关就是当时的关隘之一,筑于大庚岭的梅岭之上。
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返乡韶关曲江,途经大庚岭时,见此路荆棘满途,南北行人通行甚是危险,便请旨开凿拓宽此道。
他在《开凿大庚领路序》里描述:
“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径寅缘,数里重林之表;
飞梁嶪嶻,千丈层崖之半;
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
历时两年,终于打通连接中原与岭南的大庚岭路,也就是现在的梅关古道。
这是一条贯通南北的最方便、最短的古代“高速公路”,也是中原通向岭南的最大通道,此路开通,对当时岭南商贸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梅关,是岭南第一关,是历朝广东考生进京赶考的必经之地,也曾是文人墨客流放岭南的疗愈之始。
其“梅盛、花奇、风雅”的盛景,让苏轼、韩愈等文人经过时由衷感慨,写下诸多诗词。
梅关古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驿道之一。
南下或北上的行人,途经梅关,总要在离它最近的珠玑巷歇脚,彼时,路过珠玑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
直到清未粤汉铁路修筑时,有岭南第一商业重镇之称的珠玑巷已兴旺了1000多年。
街巷路面的鹅卵石,在岁月的年轮中愈发透着光亮,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光的守望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韶关也在岁月的长河中悠然前行。
多元融合的人文情怀
历史悠久的韶关,丹山碧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
南北朝名将侯安都、与欧阳修等人并称“庆历四谏官”之一的北宋名臣余靖、明代辟土开彊第一人陈璘,近代抗日名将薛岳……
这些韶关儿女们,如同色彩斑斓的画笔,给中国历史留下一抹厚重底色。
据《广东通志》记载,广东最早登第者是张九龄的伯父张宏雅。
而张九龄,自幼聪慧,能诗善文,年仅24岁登科进士入朝为官,后来拜相。
他也是“岭南诗歌第一人”。
还记是上学时学的《望月怀远》吗?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这是张九龄于中秋时节所创诗句,关于望月怀思。
而有一种思念,叫清明。
恰逢微雨落清明,思念入骨且绵长。
广州市民黄荛在清明假期,带着上初中的孩子前来珠玑巷寻根。
“我希望他们长大后不管去到哪里,都记得自己的根,然后代代传承下去。”
据史料记载,自西晋开始,为防战乱,大量中原人在当时政府的组织下举行大规模南迁。
从北向南,翻山越岭,他们在路途中吃尽苦头。
梅关古道修成后,南雄珠玑巷成为北人南迁的重要聚集地。
他们有的在此驻足停留,有的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随着时光流逝,住在珠玑巷里的人再度迁往珠三角等地,形成了以粤语为语言体系的广府民系。
故此,珠玑巷被称为广府故里。
韶关文化底蕴深厚,其汇聚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瑶族文化……
千家人,百家姓,齐集一堂,共抚韶关。
如今,珠玑古巷有逾百座不同姓氏的祖居,门前屋梁下,代表姓氏的牌子一字排开,仿佛在诉说着这家人辉煌或沧桑的过往。
无论时光如何变换,故乡,依旧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盏灯,无论走到哪,那盏灯始终光亮。
奔赴山河新韶关
时间如白驹过隙,韶关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
曾经的辉煌如同耀眼的宝藏,让其在历史的年轮中显得愈发珍贵。
如今,韶关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处南岭深处的韶关,被誉为“地球同纬度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绿州”,素有“南岭生物基因库”和“珠三角生态屏障”之称。
韶关的优势,就在绿色发展。
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向新兴产业开枝散叶。
2024年,韶关成立竹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培育新型林业主体,完成竹子、油茶、茶叶、中药材等植物的种植,成功入选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探索市;
在未来,韶关将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港口航运、水上运动、绿色养殖、矿泉水开发等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韶关生态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结合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加大民宿建设力度,把特色旅游景点串珠成琏,擦亮“享游韶关”品牌。
着力发展农业产业,韶关拥有一个国家级和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培育了20多种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70多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想必,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农产品也会像北乡马蹄、长坝沙田柚、黄金奈李、翁源三华李、张溪炮弹香芋那样,成为韶关的一大亮点。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数据经济时代,韶关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政策红利,正在打造华南最大算力底座,成为服务大湾区、辐射全国的算力引擎。
目前,四大运营商中电鹰硕、华天、朗科、百度等一批上下游项目相继落户韶关。
位置独特的韶关,依旧保留着古时“关”的属性。
这点,则体现在交通上。
铁海联运、丹霞机场、高铁、火车、北江航道江海直达,高速纵横交错……南来北往,生机勃勃。
韶关,以矫健的姿态在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征程如火如荼,未来如一幅七彩长卷,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
1958年,一位农人在韶关马坝狮子岩洞采集化肥时,意外发现人头盖骨化石,经过考古学家辨认,此化石是约13万年前的马坝人。
原来,韶关是早期智人的故乡。
韶关常被人调侃为“最不广东”的城市,确实,韶关很“不广东”。
很多人都以为广东不下雪,韶关山区却每年小雪纷飞;
也有人以为广东人饮食清淡不能吃辣,其实是没见过能吃辣的广东人。
广东吃辣最猛的城市,就是韶关南雄。
韶关,总能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
它的魅力与秘密,数不胜数,正待我们继续发现。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