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鲍捷讯 文/图
春日的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柏林村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肆意绽放,白墙黛瓦的农舍错落有致,整洁有序的村容令人眼前一亮。新建的健身院坝宽敞明亮,村民们在此闲话家常、强身健体,欢声笑语不断。谁能想到,如今的柏林村,曾经也被贴上了“脏乱差”的标签。
这场美丽蜕变,正是内江创新实践“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生动缩影。2023年,内江立足丘陵地区实际,锚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印发《内江市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
图为威远县龙会镇龙会村李家湾聚居点。
内江按照5年5个批次全域实施计划,稳步推进农村面貌改善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两批次37个镇(街道)569个村(社区)的改造提升,46.6万户家庭、139.8万农村群众从中受益。曾经破旧落后的乡村,如今道路宽敞平坦、房屋美观舒适、环境整洁优美,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改善村貌,民意是“施工图”
在威远县向义镇柏林村椅子湾聚居点,一棵百年黄桷树巍然矗立。以古树为圆心,白墙黛瓦的农房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四周,一条条笔直的硬化入户路,像银色丝带般将散落的农家小院串联起来,勾勒出宁静祥和的乡村新画卷。
“以前可不是这样。”村民王润琴停下手中的扫帚感慨:“那时候道路两边枯枝烂叶堆积如山,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房子建得歪歪扭扭,看着都不舒服。”而如今,像王润琴这样自觉打扫门前道路的村民越来越多。“环境变美了,大家都舍不得弄脏。”她笑着说,言语间满是对当下生活环境的珍惜与自豪。
这份转变,源于2023年内江市启动的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柏林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以村庄清洁行动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六净六顺”工程。(“六净”,即场镇洁净、道路洁净、院落洁净、水域洁净、田园洁净、林地洁净;“六顺”,包含家具摆顺、农具码顺、柴草堆顺、畜禽归顺、车辆停顺、标牌挂顺)这看似简单的工程,背后却是对乡村治理理念的深刻革新。
“我们不是简单地让村民打扫,而是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柏林村党支部书记许真华道出了关键。村里通过“门前三包”“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垃圾清除、庭院美化等工作。久而久之,维护环境整洁成了村民们的自觉行动,大家都把村庄当成自己的家来爱护。
同样的变化,也在资中县银山镇六角嘴村悄然发生。村民康华仙在自家小院里忙碌着。“以前鸡鸭到处乱跑,路上全是粪便,又脏又臭。现在分区管理,既卫生又方便。”她指着整齐的家禽饲养区介绍道。更让她欣喜的是,村里还根据村民建议,规划出家农具区和柴草摆放区,既方便取用,又让周边环境整洁有序。
在六角嘴村的民心民意公开栏前,不时有村民驻足查看。一条条村民建议旁,清晰标注着办理进度。“从柴草堆放点到排水沟渠,都是大家商量着定的。”在康华仙看来,自己的建议能得到重视和落实,让她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村庄建设的“主人翁”。
“干不干群众说了算,怎么干大家商量着干。”资中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何晓磊的话,道出了内江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成功秘诀。在改善过程中,村“两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将群众意见及时转化为面貌改善的“施工图”。
据悉,内江市已对实施区域内46.6万户农户开展全覆盖摸底调查,召开座谈会、院坝会等1.8万余场次。镇村两级结合群众意愿细化制订方案,从细微处着手,充分考虑村民实际需求,确保群众诉求贯穿农村面貌改善的方方面面。
“拆旧留权”,权益有保障
“这房子拆了,宅基地还是我的吗?”“我们在外打工多年,老宅拆了以后回乡住哪儿?”“祖辈传下来的房子,拆了心里不踏实啊”……
农房整治,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考验着地方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
在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过程中,面对群众的疑虑与担忧,内江市创新推出“拆旧留权”模式。这一模式不仅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更将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威远县东联镇李家坪村,正是这一政策生动实践的鲜活样本。
走进李家坪村,曾经破旧危险的土坯房、长期闲置的危旧房已不见踪影。村里将这些存在安全隐患和闲置的房屋纳入整治范围,通过与农户签订《农房整治拆旧留权协议》,给村民吃下“定心丸”,确保农户的宅基地使用权不受丝毫影响。
“我们坚持‘一户一档’,完整保存权属资料,同时约定拆除旧房不修建新房、保留原宅基地使用权。”威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刚介绍,“农户保留农村户籍即可依法申请宅基地使用权,解决了后顾之忧。”
眼下,村民罗有山正忙着用拆下的旧瓦片修缮新房:“这些老物件用在新房子上,既省钱又保留了传统元素。”院子里,旧磨盘摇身一变成为古朴的茶几,废砖铺就了平整的院坝,废弃的酒瓶、玻璃瓶错落有致地砌成花台边缘。在这里,乡村记忆与现代生活完美交融,每一处改造都诉说着村民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新生活的向往。
更令人欣喜的是,腾出的空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拆了危房后,我家种上了果蔬,养了家禽,一年能多挣六七千元。”罗有山笑着说。
截至目前,内江市已清理闲置破损农房、残垣断壁、废弃棚舍等3.1万余间,利用“拆旧”后的闲置地块推广美丽乡村“小组微生”模式,新增“微菜园”“微禽园”2.67万处、3600余亩,改造20户以上聚居农户院落1928个。这些园地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屋内“现代化”,屋外美如画
“真没想到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还能变得这么漂亮!”站在自家焕然一新的小院前,高新区胜利街道联合社区陈家大院的陈吉发难掩喜悦。去年,通过政府补贴的维修加固,他家的土坯房脱胎换骨,“现在厨卫改造了,住得比城里还舒心!”陈吉发感慨道。
“我们重点改善提升‘厨、厕、院、圈’功能,突出实用性、功能性,根据每家每户的不同改造需求,精准施策,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让每个家庭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改造方案。”联合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祖银说。
2023年开始,内江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行“一套安全住房、一间整洁厨房、一个卫生厕所、一条入户硬化路、一个增收庭院”,注重完善民房功能。除此以外,在旧房管理上实施分类整治,同时修缮保护历史建筑。
在内江经开区凉风社区,百年老宅的主人兰德华对改造方式赞不绝口:“社区只对厨房和厕所进行现代化改造,除了加固房屋,主体结构都原样保留,既方便生活,又留住了乡愁。”这种“修旧如旧”的保护性改造,正成为内江农房整治的一大特色。
在农房改造过程中,既要满足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又要凸显乡村民居新风貌。“我们按照《内江市美丽乡村住房建设推荐图集》统一的风貌指引,落实‘一村一案、一户一策’要求。”王祖银表示,在农房改建过程中,坚持“先调查、再设计、后提升”的工作思路,以村为单位逐户开展现状调查,把川南民居特色与现代居住条件相结合。据了解,内江市已统一设计116套农房图纸,农民新建住房按需选择,2946栋农房照图施工、依图验收,农房质量和风貌有效提升。
截至目前,内江市累计改造危旧房6930户、整治土坯房10037、改造厨房4.46万户、改造厕所6.35万户,建设入户路5.47万户。农村面貌的改善激发“磁场效应”,9000余户长期外出农民返乡改造或新建住房。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