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长宁区小蓝花市民中心里,长宁区民政局、长宁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请来了街镇的老龄干部和10多位社区老年人代表,把话题聚焦到了“老年认知障碍”这一社会普遍关切的议题上,进行了一场“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倾听老年人对于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建议。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2018年起,上海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的认知障碍照护支持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街镇全覆盖。今年1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标志着我国在构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的社会环境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认知障碍是一种因大脑病变带来记忆、语言、逻辑等认知功能异常的疾病,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行为能力。《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约有1507万认知障碍患者,2030年预计达2220万。并且,这些确诊的老人,只是社区里的“冰山一角”。更多沉默的老人隐匿在阴影里,任由大脑被岁月侵蚀。

社区最贴近群众,是对抗认知障碍的第一道防线。“希望初筛能够更快,精筛与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相结合”“希望社区预防、科普和干预服务活动能多一些,服务点位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希望有更多更普惠的专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希望志愿者在家庭支持中发挥更有温度的作用。”针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中的风险筛查的精准性、服务频次、服务专业性,老年人们提出不少共性诉求。

“此次开展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人民建议征集座谈会,目的就是为制订市级相关政策文件开展社区调研”,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葛健在回应时表示:老人们的“金点子”把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政策措施制定的“最先一公里”。葛健称,未来,市民政局将聚焦宣传推广、社区筛查、社区干预、转介服务等关键环节,以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为工作抓手,增强全社会对老年认知障碍的预防意识和友好理念,提升对家庭的专业化支持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认知障碍发现越早,对老年人越有利。希望在服务宣传上,要更多关注居家的老年人或者白领等家属”,听到这,有老年人热心补充道。长宁区民政局副局长沈海燕则回应:“依托全市首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赋能支持中心——小蓝花市民中心,长宁区下阶段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用好传统媒体、新媒体、直播等多元宣传手段,不仅面向老年人,还要面向全龄人员,持续提升老年认知障碍预防与服务的触达率。”

这是长宁区的人民建议征集品牌活动“宁来说议事坊”的第三场活动。通过开门集需求、听意见,来自社区的金点子正转化成“守护长者记忆”的金果子,把解决一个人的需求变成解决一类人的需求,也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决策落地更科学、更具民意,持续打造更有温度的“大城养老”服务模式。

原标题:《制订上海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政策前,民政部门开门听建议》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毛锦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