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茶季。当清晨的阳光穿透遂川茶山的薄雾,80后的庐陵工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遂川县狗牯脑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华平已腰背竹篓踏上茶山之顶,在与采茶工交流当日天气对茶叶采收影响的工夫,他灵巧的双手也不停歇,将片片鲜嫩的茶叶摘入篓中。

指尖上的品控艺术

尽管已经是当地人口中的“茶王”,但梁华平依然习惯在日常的茶园巡护时背上竹篓,自己摘上大半筐茶叶。用他的话说:“在茶叶采收旺季,要每天自己到茶山上用双手感受茶叶的长势,才知道今天的茶叶应该怎么炒制才能达到最好的品质。”


▲梁华平在茶园采茶。

梁华平的童年时光,是经常跟着妈妈、奶奶上山采茶,在翠绿的茶垄中嬉戏玩耍中度过,耳濡目染的熏陶,让他一直牢牢记得祖辈对狗牯脑茶叶的采收要求——掌心向上,拇指和食指夹住鱼叶以上的茎,向上轻提,茶叶折落掌心,避免指甲掐切。关于这种代代相传的采摘经验,他告诉记者:“一方面从科学角度来说,用指甲掐摘茶叶会造成茶叶的细胞壁破损,促进茶叶快速氧化。一方面狗牯脑茶叶芽饱满,用提采法更能保存叶芽的完美形状。祖辈的老人虽然不懂科学原理,但是他们通过观测茶叶采收后的品质变化情况依然发现了这个经验,就这样口口相传流传下来。”

除了提采法,梁华平对茶叶采收的天气情况、茶叶分级情况也特别仔细,阴雨天的茶叶叶片湿度大,他往往会在分级和炒制环节多一些细节把控。比如他说:“遇到阴雨天,可以等中午时期再采摘,或者将采下来的鲜叶适当延长摊青时间,茶叶的水分会相对少一些。”在茶叶分级的过程中,他也习惯用手掌仔细感受茶叶的湿度,适当调整茶叶的分级筛选情况。这种只有手工采制才能具备的品控艺术,让每片鲜叶都带着工匠掌心的温度,成为传统茶艺最鲜活的注脚。

200℃锅中练就“铁掌”绝活

曾经在17岁就参军入伍的梁华平虽已退伍多年,但不怕苦、不怕累的军人优良传统在他身上延续至今。退伍回乡后,他花了3年虚心向老一辈制茶师傅学习狗牯脑茶的传统手工制茶技艺。虽然从小在家庭采茶制茶的环境中长大,但他依然从最基础的内容从头学起,采摘、杀青、揉捻、烘焙……每一个环节他都练习了无数次。


▲梁华平炒茶。

学习制茶技艺的过程,让他最难忘的是“温度关”。他抬起长满厚厚老茧的双手,感慨道:“每一个想学好狗牯脑茶传统制茶技艺的人,最难又必须要过的——就是炒茶的‘温度关’!传统炒锅的温度最高可达280℃。没有人不怕烫,但是为了练好制茶功夫,必须迎难而上,不怕吃苦!”

在200℃的铁锅前,梁华平展示了炒茶的技艺,他双臂紧绷,手掌在滚烫的锅内翻飞如蝶,锅内的所有茶叶每隔几秒必须全部翻腾一次,随着青翠的茶叶渐渐变软,进而冒出蒸腾的白雾,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他额头的汗珠也大颗大颗地不停滚落……

记者了解到,遇到春茶上市的旺季,梁华平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这样手工炒茶到凌晨3点左右。“春茶上市时节,白天茶叶采收量很大,但当天采收的茶叶必须当天晚上就炒制完,我们往往傍晚才能将所有茶叶筛选分级好,晚上八九点开始炒制一直到凌晨。每天茶叶炒制的时长都靠手掌对当天茶叶的细微感受来调控,这样才能保证茶叶的最佳品质。虽然的确很辛苦,但每天看到亲手制成的高品质茶叶成品,我都会觉得非常值得。”他笑着说。

从手握钢枪到练就“铁掌”制茶,梁华平把军事化的精准作风带进非遗传承,用军人特有的执着守护着千年茶香。

把非遗当作事业来坚守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华平始终秉持着“热爱—传承—弘扬”的制茶理念,他参与创办了遂川县汤湖梁记传承茶叶专业合作社,并领办了遂川县梁华平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带徒、开展技能培训、参与制茶技能大赛、参与媒体制茶节目采访录制等方式,他数年如一日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狗牯脑茶。


▲梁华平在查看当天采收的茶叶品质。

谈及如何在机器制茶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将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不断传承发展下去,在梁华平看来,所有非遗的传承,终究是需要人来传承。所以,选对传承人很重要。他语气铿锵地表示:“要想跟我系统学习传统制茶手艺的徒弟,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必须发自内心地热爱茶文化、热爱制茶技艺;二是必须能吃苦。缺一不可。”

记者了解到,有时在外忙碌了一天的梁华平晚上回到工作室,会遇到徒弟们半夜还在自发PK炒茶技艺。“一人一口锅,炒茶炒得满头大汗,既比拼速度又比拼品质。正好遇到我回来,我就给他们当评委,看看谁炒的茶叶最好。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表扬他们,也很高兴,只有真的热爱,才能把这门技艺学好,传承好。”他笑着说。

近年来,通过创建工匠工作室,他已培育30余名制茶技工,积极开展制茶培训服务2000余人,更带动合作社社员人均年均增收0.5万元。

当选为江西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后,他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多次在人大会议上提出关于支持江西茶产业发展、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保家卫国的军装到茶香浸染的布衣,梁华平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当问及传承秘诀,他轻抚着部队带回的奖状:“军人守护国土,工匠传承技艺,都是发自内心的使命,更是毕生坚守的事业。”在蒸腾的茶雾中,他用匠心浸染非遗技艺,泡出一盏新时代的狗牯脑醇香。

来源:本报消息

撰稿/摄影:本报全媒体记者齐菲斐

值班编校:龚玉磊、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余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