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反击了。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重大恐袭事件后,印度宣布对巴基斯坦采取一系列报复措施,虽然并没有明确证据显示巴基斯坦与恐袭有任何关系。
巴基斯坦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措施,很快就有了结果。巴方坚决否认印方的一切无理指控,并决定把事情闹大,让国际社会来评评理。
具体来说,巴基斯坦的反制措施和印度的报复是一一对应的。首先,印度撤销了向巴基斯坦公民发放的所有签证,已经获得签证的巴基斯坦人也必须在3天内离境。
巴基斯坦也以牙还牙,宣布中止向印度公民发放签证,已经获得签证的印度公民则需要在2天内离境,部分宗教人士除外。
同时,印度宣布将巴基斯坦驻该国的全部军事顾问驱逐出境,后者必须在一周之内离印,巴基斯坦驻印度的外交官人数也被要求减少到30人。巴方同样作出对等反制,两国本就不睦的外交关系进一步降级。
印度还关闭了通往巴基斯坦的唯一通道——位于印巴边境的阿塔里综合检查站,双方的人员流动就此中止。除此之外,两国间没有任何直飞航班和水上通道。
这还不是最过分的,为迫使巴基斯坦“放弃对恐怖主义的支持”,印度宣布暂停执行《印度河水域条约》。该条约签订于1960年,为印巴解决水资源争端提供了依据,规定了两国对印度河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条约暂停后,克什米尔地区河流的水资源被上游的印度截断,处于下游的巴基斯坦将无法继续使用该水域,农业生产和电力供应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眼看着马上就要到给庄稼浇水的季节了,如果不能尽快解决用水问题,巴基斯坦的经济预计将受到严重冲击。要知道,农业产值在巴基斯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高达1/4,且该国近2/5的人口从事农业,近1/3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
巴基斯坦电力部长莱加里在社交媒体上怒斥印度发起“水资源战争”。这个说法并不夸张,早在30年前,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萨拉杰丁就曾预言,“下个世纪人类将为水资源而战。”
在南亚这种缺水的干旱地区,对水资源的争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水资源争端就成了两国间不可调和的国际纠纷,与克什米尔问题一起,为印巴冲突埋下了导火索。
如今这两个问题同时爆发,无疑加剧了克什米尔地区局势。历史上,印巴曾爆发三次大规模冲突,其中两次都是因为克什米尔。进入本世纪以来,尽管暴力冲突有所减少,但双方之间的小规模冲突仍时有发生,造成数千人死亡。
目前,印度警方认为此次恐袭的发起者是当地的反印武装组织,一个名为“克什米尔反抗军”的团伙宣布对袭击负责,理由是印度多年来持续向克什米尔地区迁移印度教徒,稀释当地的土著人口比例。
这个理由倒是说得过去,2019年,莫迪连任印度总理并宣布废除宪法关于克什米尔的“特使地位”,将其改为联邦直辖区,还允许外邦的印度教徒在这里购买土地,同时严格限制当地人的权利,引发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
说句不好听的,印度教徒对克什米尔的入侵和犹太人定居者占领巴勒斯坦领土没什么两样,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前者不会像后者一样滥杀无辜,但本质上都是在抢夺当地人的生存空间。
莫迪政府显然对这个说法感到不满,印度防长辛格表示,他们要追究的不仅仅是这次恐袭的实施者,还有幕后黑手,后者显然指的是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外长达尔对此回应称,印度如果非说是巴方干的,那就请他们拿出证据。他还强调,巴武装部队已经做好准备,警告印方不要轻举妄动。
但有报道称,印巴军队已经开始小规模交火,暂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巴基斯坦防长阿西夫呼吁国际社会介入,他表示,一旦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两个“核大国”打起来,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说法多少有些夸张,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双方持续对峙,爆发冲突的风险必然会大大增加。尤其是印度,按照莫迪的一贯行事作风,不排除印度政府“火中取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