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雷顶流”的上海车展,有什么新看点?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文彤 任娅斐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的上海车展,雷军缺席。没有了“顶流”,车展看点仍不少——
上汽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全新品牌“SAIC尚界”亮相,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表示,上汽集团要“All in尚界”。他还因“握手力度不够”,与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现场拥抱。
贾健旭与余承东拥抱。摄影:王文彤
魏建军(长城汽车董事长)做的咖啡是什么味道?4月24日上午,不少媒体被这个话题吊足了胃口,在长城汽车展台围观等候魏建军的咖啡。
不少媒体在长城汽车展台围观魏建军制作咖啡。摄影:任娅斐
不过,原本预告10点钟现身的魏建军直到十点半才姗姗来迟。他穿着一件印有长城汽车LOGO的围裙,穿过人群走到咖啡台旁,研磨、倒粉、注水、滴滤萃取、装杯,动作娴熟。
魏建军正在制作咖啡。摄影:任娅斐
除了做咖啡,钓鱼也被车企搬到车展现场。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一边忙着帮乐道L90演示超大前备箱空间,举起鱼竿,拉上高管坐在前备箱里表演钓鱼,一边忙着向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交付ET9。
李斌与高管坐在乐道L90前备箱表演钓鱼。来源:蔚来官方
李斌向曾毓群交付蔚来ET9。摄影:王文彤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则忙着跟他的“钢铁车模”——人形机器人IRON一起,向观众介绍小鹏汽车展出的小鹏G9、小鹏P7+、小鹏MONA M03等车型。
IRON介绍小鹏G9。来源:小鹏汽车官方
除了车企高管们,车展现场的机器人、飞行汽车也成为亮点。如长安汽车的机器狗“来福”、广汽的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AirCar、奇瑞的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等等。
不过,车企们在过去一年经常谈论的“智驾”一词,在此次车展鲜少提及。
机器人“打工”,飞行汽车抢镜
今年的上海车展发布会舞台上有了新主角。
4月23日上午9点,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现身发布会。上台后,他称忘记带翻译器,片刻后机器狗“来福”给他送了过去。舞台一侧,还展示了人形机器人,以及长安与亿航智能联合打造的飞行汽车。
朱华荣与机器狗“来福”。摄影:任娅斐
一位工作人员对《中国企业家》表示,该飞行汽车配备8个悬臂和16个旋翼,能够实现原地垂直起降,最大航程为30公里,最高飞行速度可达130公里/小时。
何小鹏也带来了自家研发的机器人IRON。4月23日上午10时,他和IRON一同入场,并在现场进行互动。IRON挥了挥手,完成了全球首秀。
何小鹏与IRON。来源:小鹏汽车官方
23日下午,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来到小鹏汽车展台参观,和IRON握手互动,还调侃称,“期待更多这样的机器人来‘当牛马’。”何小鹏立即纠正:“当伙伴。”
这款机器人的中文名叫“铁人”,以1:1类真人的姿态展现,身高1.78m,体型修长,通体白色,拥有超60个关节,可模拟人类站立、躺卧、坐。“铁人”采用了AI端到端大模型以及小鹏最新自研的图灵AI芯片,可流畅对话,有记忆并且可以进行推理。目前该机器人已在小鹏汽车工厂投入使用。
此外,小鹏汽车还展示了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据记者了解,“陆地航母”在去年完成全球首飞后,已进入商业化落地攻坚阶段,2026年将正式上市并大规模交付。
在一汽展台,乐聚的夸父机器人则与一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同台完成了红旗品牌发布会。
上汽荣威展台上,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2亮相“打工”,为观众讲解荣威纯电D6的车辆配置。
在奇瑞展台,人形机器人Mornine(中文名为“墨茵”)则忙前忙后,一会儿讲解车型,一会儿为观众递可乐。
与IRON相比,Mornine身材娇小,是一位女性角色,它是由奇瑞全资子公司墨甲智创所研制。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它可用于汽车销售咨询、商场导购、娱乐表演等场景,已在马来西亚的汽车4S店投入使用,并且能记住车型的各种参数,也能完成一些服务工作。
奇瑞机器人Mornine。摄影:任娅斐
奇瑞也带来了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飞行器有飞行模块(包括螺旋桨和机翼)、座舱模块以及行驶模块。其中,飞行模块加上座舱可以组成飞机形态,而行驶模块与座舱结合则形成汽车形态,能够实现灵活组装。工作人员称,该飞行汽车已经完成了首航,飞行距离达到80公里。
广汽集团则带来了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AirCar。据记者了解,这是广汽集团孵化的低空出行科技品牌,也是高域(GOVY)首次以独立品牌身份参展。
据广汽飞行汽车研发负责人、高域品牌创始人苏庆鹏介绍,GOVY-AirCar搭载了L4级自动驾驶系统,方向盘也从过去的标配变为可选配置,汽车只是底座,用户可以坐在舱内,快速移动到下一个地点,也可以把飞行器换成5G医疗舱。
记者留意到,除了车企,部分参展的供应商还专门“雇佣”机器人,在展台前表演。亿纬锂能展台的机器狗表演舞狮,娱乐属性拉满。而这些机器人也颇具“人性”,“累了”还会蹲下“休息”。
亿纬锂能展台。摄影:任娅斐
智驾“被叫停”之后
车展前夕,由小米SU7事故引发的蝴蝶效应还在继续。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官网发布《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公告。
公告中提到,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从“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营销宣传规范”“用户告知义务”三大维度,对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东风汽车研发总院智能化技术首席总工程师张振林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政策变动后,行业立即开展了自查自纠工作,规范说法,响应国家要求。也有场地人员透露,有车企在车展前夕紧急将“全民智驾”的宣传海报撤掉,换成“辅助驾驶”。
在车展现场,记者观察到,车企们不再单纯强调“智驾”,而是将其与智能化转型结合。比如红旗汽车强调“把智能带入每一辆车”。在描述“智驾”功能时,宣传用语也变成了“智能辅助驾驶”。
丰田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标语。摄影:王文彤
红旗汽车标语。摄影:王文彤
许多销售人员也表示,已经接到通知称不能提及“智能驾驶”、L2+,要说“辅助驾驶”、L2。
“现在技术还没有那么成熟,方向盘还是握在自己手里牢靠。”一位领克销售表示。
也有车企着重强调辅助驾驶级别的差异。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表示,L2的核心是辅助,需要有人在,L3也要表述为“有条件的L3”。“我觉得厂家有必要向消费者宣传这个界限和界定,让消费者知道真实状况,也让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不至于冲动购物。”他说。
在调整宣传策略的背后,安全成为各车企竞争的新赛点。
朱华荣在发布会上表示,安全是智驾和智能化发展的底线,也是企业应有的责任。“特别是在传播、宣传上,不要去过度夸大,把一些偶然性的场景当成全场景都可用,这是不可以的,我们现在的技术做不到。”在发布会后接受采访时,朱华荣再次强调。
在魏牌全新高山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强调,全新高山的辅助驾驶为“人机共驾”,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也表态支持工信部的监管新规,称“技术宣传不能浮夸”。
在比亚迪展台,一位销售表示,出于驾驶安全的考虑,现在比亚迪每一辆车每一年的保费都提高了1000元。
同样谨慎的还有供应商。在调整宣传用语的同时,帮助主机厂加强安全保障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汽车电子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德赛西威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看到政策的第一时间就开始调整各种材料的相关表述。
智驾供应商轻舟智航发布了基于地平线单征程6M的“端到端”城市NOA解决方案,CEO于骞将其称为“高阶辅助驾驶方案”,并着重强调轻舟智航在践行“安全智驾”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轻舟智航CEO于骞讲述安全智驾理念。摄影:王文彤
Momenta创始人、CEO曹旭东表示,Momenta的产品经过了模块的自闭环测试、系统级测试、百万公里起步的路测等环节,准出流程非常严格。
禾赛科技创始人兼CEO李一帆在2025禾赛技术开放日上称,激光雷达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辅助驾驶变得更加安全。除了提供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激光雷达产品,禾赛科技还满足了ISO安全标准和德系治理体系,是全球唯一一家通过德国VDA审核的中国激光雷达企业。
商汤绝影在车展上推出了生成式智驾方案R-UniAD。商汤绝影CEO,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晓刚表示,绝影的生成式智驾可以反复重现同一个场景并泛化到其他场景,让安全边界更确定。商汤绝影座舱中的感知模型也能准确捕捉驾驶员状态,在危险场景逼近时帮助驾驶员采取补救措施。
不过,张振林强调,智驾并不是被按下了暂停键,而是进入一个冷静期,让公众对智驾有更清醒的认知,让行业从炫技卷宣传到卷产品、卷安全、卷服务。
零跑汽车CEO朱江明的判断是,智能驾驶(端到端辅助驾驶)绝对是未来的大方向,它能够辅助人的驾驶能力越来越强,最终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会存在一些误导、误判,现在一方面是要做好真正能力的宣传、规则的制定,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提升辅助驾驶的能力。在智能辅助驾驶(端到端辅助驾驶)设计里把安全各项功能做全面、做可靠的情况下,再进一步推广整个智能驾驶(端到端辅助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