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维锦
调查研究就像一座桥,既连着问题与决策,也连着党心与民心,不仅是党员干部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实践熔炉。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党员干部更应搭好调查研究这座“桥”,多到基层一线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干出实效,以更加优良的作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调研如镜,作风显形。实践充分证明,党员干部作风越实,调研越透,决策越准,服务群众的成效越好。反之,若疏于调查研究,则难免导致政策与民意脱节、决策与实情背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质上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忽视了“沉下去”,一线实践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将难以精准掌握,基层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也无法及时触及,最终“闭门造车”的决策成了失策,“机械执行”的履责更显失责。对党员干部来说,改进调查研究不是作风建设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履职尽责的“备选方案”而是“必由之路”。
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当然,到基层的心诚不诚、工作实不实,群众明若观火。唯有身入心入情入,才能真正发现“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若带着“官架子”下乡,看到的只能是“滤镜”“美颜”“盆景”;放下身段坐上群众的炕头拉家常、问冷暖,才能听到“带着露珠”的民情民声。党员干部须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为改进作风的切入口,把基层一线作为主阵地,换下西装穿便装,脱下皮鞋换布鞋,摘下“官帽”戴“草帽”,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察实情、谋实事、求实效,从而彻底远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温床。
调查研究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调查研究搞得行不行、好不好,关键在于调研成果是否充分运用、问题症结是否成功解决。党员干部当以脚下沾泥的笃实、“解剖麻雀”的细致、久久为功的坚韧,将一项项调研成果转化为一件件惠民成效,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当“打卡式”“表演式”调研失去生存土壤,当“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套路彻底退场,当“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请教”“真找问题、找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调研蔚然成风,新时代的干群连心桥自然会在泥土芬芳中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