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21日,驻上海浦东的公安17师通过多日来的侦察,成功捕获了潜伏在一个布店的匪首胡肇汉。
很有意思的是,当时同胡肇汉一同被捕的还有大小头目20多人,等于说一下子就把敌人的骨干一网打尽,后来根据缴获的文件,公安机关顺藤摸瓜,又把与会的匪首浦汉群、丁兆南、毅景儒等也先后被抓。
之所以要讲胡肇汉,实在是因为此人大名鼎鼎,此人就是京剧《沙家浜》里胡传魁的原型,只是胡肇汉本人可并不像戏里面阿庆嫂所称的“草包”形象。
胡肇汉落网的消息传回他过去所盘踞的阳澄湖地区时,周边的百姓纷纷拍手称快。
参与抓捕的公安17师侦察科科长吴虎也因为出色的能力,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群众广泛赞誉。
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淞沪警备区,最初是由第九兵团兼淞沪警备区,宋时轮任司令员,政委郭化若兼警备区政委。
两个月后,第九兵团不再执行兼淞沪警备区的任务,并抽调部分干部重新组建淞沪警备区的领导干部机构,郭化若改任淞沪警备区司令员兼政委、林维先任副司令员。
当时,全国刚获得解放,市面上还有不少国民党当局潜伏的军警宪特活跃,对人民财产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在当年8月,中央便有意抽调精锐的野战军组建公安部队。
从1950年1月开始,中央军委及各军区直属公安部队统一整编为公安师,直属市的公安部队整编为市公安总队。由军委公安部建制领导,亦称正规公安部队。将各省(市)、专区、县的公安部队整编为省公安总队、省公安团、专区公安大队、县公安中队和公安队。由地方公安机关建制领导,亦称地方公安部队。
至1951年10月,共建成了22个师的正规公安部队。
其中公安17师是原来苏南警备旅改编过来的,驻扎在上海浦东,负责吴淞口至浙江盖朴沿海的守备任务。
这片地方因为地形比较复杂,十分便于土匪活动,因此公安17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加强秘密战线的工作,特别是对潜伏的匪特斗争,因此特别需要富有地下工作经验,擅长侦察的干部。
1950年3月,时任淞沪警备区政委的郭化若从警备区抽调了不少干部,来充实警备区军法处和所属各师侦察科,后来任公安17师侦察科副科长的吴虎,也是其中之一。
吴虎当时仅是第三野战军部队的一名营长,却让警备区政委专门找他谈话,也可以想见的是,这一任务的重要性,而之所以要调吴虎到公安,主要是因为他过去在上海干过一段时间地下工作。
“我们这些野战军出来的干部,从炮火前线转到秘密战线,困难多得很啰!但没有困难就不调你来了。”
尽管对野战部队颇有不舍,但是面对上级的要求,吴虎还是干脆利索的接下了任务。
颇值得一提的是,胡肇汉也只是众多栽在吴虎的匪特之一。
抗战时期,胡肇汉就率部在上海周边活动,并参与抗日,但同时又遵国民党当局指示,与新四军不断摩擦,手上血债累累,后来胡肇汉所部被廖耀湘收编,其本人出任了青浦县警察大队长和阳澄区区长等职。
渡江战役后,随着南京、上海解放,胡肇汉逃到了台湾,并接受了特务培训,随后又潜回上海周边,以代号“老板”的身份指挥手下匪特从事破坏活动。
有意思的是,胡肇汉虽然狡猾,但身上恶习颇多,为人好色,妻妾成群,为此还与部下史云泉争风吃醋,史云泉被捕以后,供出了胡肇汉隐藏在阳澄村的一个小老婆,这个小老婆又供出了胡在上海的秘密联络点。
也是天该灭胡,胡肇汉自以为得计,在秘密联络点召集手下开会,竟然违背了秘密活动不超过三人的规定,这也使得吴虎上门搜捕时,几乎就把胡肇汉匪部头目一网打尽,少数没有参会的匪特也根据被捕之人的供述,一一落网。
1950年12月1日,胡肇汉在苏州经公审后被枪毙,彻底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据郭化若回忆,也正是在各级部门配合下,肃清敌特的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大的战果。
二
吴虎上任之初,就展开对周边摸排,弄清楚了这个活跃在上海周边的匪特组织,但是部队连续数次出动,碍于地形环境限制,多次被敌逃脱,敌人想方设法的通过空投等方式,伺机潜伏进入。
敌特十分狡猾,有时还会故意营造一些错误的线索和方向,诱导我军判断。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当局趁派出飞机轰炸杨树浦电厂时,在郊区洋山空投了两个人下来,公安部队闻讯出动,但出奇的是,等到了地方以后,人们惊奇的发现,空投下来的仅仅只是两具尸体。
从这两具尸体身上找到了地图等装备,似乎可以证实两人是受派遣潜伏的特务。
可吴虎经过检查后,却发现了问题。这两个空投下来的人在出机舱前,实际上就已经被打死了,而且还是被近距离开枪打死的。
敌人费了不少功夫,总不至于就只是为了空投两具尸体下来。
后来经调查发现,敌人空投下来的两具遗体,实际上是在金门战役中被俘的我军战士。
很明显,这是敌人释放的一个虚假信号,目的是为了掩护真正的敌特潜入。
敌特潜入,不外乎分为两种方式,一种就是这样的空投,另外一种就是从地形复杂的海岸线上进入,吴虎后来建议上级,要求加强这两个方面的防备。
除此以外,吴虎也加紧了对市内的侦察,因为如果敌特潜伏进来,市内必然是有能联络的人,找到了这个人,就等于有了突破口。
当时,活跃在公安17师防区的匪特隶属于“反共救国军海北纵队”,该纵队副司令为李妙泰,司令不知姓名,只知道代号为“海狼”。
因为受我军打击的紧,这个“反共救国军海北纵队”的活动日渐隐蔽,给抓捕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吴虎也是花了一些功夫,从被俘的敌特成员口中得知,“海狼”实为隐藏在上海一个木材加工厂的工人李文达。
抓捕李文达虽然容易,但是想要完全起获“反共救国军海北纵队”的这个特务组织,远不是抓捕一个李文达就可以的,况且当时已经明确得知,台湾要派专人来联络这股匪特,吴虎后来请示上级后,上级决定对李文达暂时不抓捕,而是先控制起来。
三
匪首李文达十分狡猾,因为被我军追捕的紧,所以减少了联络活动的次数,这反而使得我们想了解这个敌特组织非常困难。
为了让李文达露出更多蛛丝马迹,吴虎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下,利用一名捕获的真名王福却自称是“李文达”的小匪首,对外防风说已经抓住了匪首“李文达”。
李文达一听,顿时放松了警惕,为了取得与台湾派员的联系,与匪特的接头次数也逐渐增多。
这也给办案人员提供了很多线索。
事实正如吴虎所预料的那样,敌特数次营造声势,目的就是为了掩护“真特务”上岸与他们联系。
几天之后,一艘帆船强行从南汇、川沙两县交界处的海岸边上岸,装备精良的八十余匪特在岸上敌特队伍的掩护下,向我边防哨所开路。
就在众人以为这次登陆就是敌人之前铺垫掩护的对象时,吴虎再次发现了不对劲。
敌特此次大张旗鼓的登陆,似乎是为了掩护什么重要人物登陆,但整个过程却故意大张声势,从海上、岸上对敌作战的情况来看,敌特撤退有序,并不像是准备好要登陆的架势,反而是提前准备好了要撤退。
吴虎断定,这次依然是敌特营造的“烟雾弹”。
根据审讯被俘的特务,吴虎发现了端倪。
原来敌特此次苦心营造的登陆仍然是一次假行动,目的是为了掩护真特务头子陆亚尘潜入。
陆亚尘,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少将、“淞沪区区长”,潜入目的为指挥匪特向我内部纵深发展,并准备在外国领事馆建立据点,长期与我斗争。
不过有一点,吴虎还是低估了敌人的狡猾,此次敌特登陆计划虽然是个“烟雾弹”,但却是假中有真,因为被击毙的敌特身上搜出了文件,上面有联络的信息,这也证明在当天作战的敌特中,陆亚尘其实就在其中,一上岸他就借着激战的枪声隐蔽起来。
吴虎顺藤摸瓜,挖出了与陆亚尘联络的匪特——“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上海浦东情报站站长”李苗首。
在布置对李苗首监视以后,陆亚尘果然出现了,他们满以为自己瞒天过海之计成功,不料却被突入进门的吴虎一网打尽。
唯一漏网的是海狼李文达。
吴虎通过审讯陆亚尘后才知道,原来敌特在岸上的指挥系统分为两套,一套是情报系统,以陆亚尘、李苗首为首,另外一套为作战系统,以李文达为首。
有意思的是,两套系统平素并不干预,只有需要时候才联系。
陆亚尘、李苗首被捕以后,李文达压根就不知道消息,加上之前我们对其释放的假消息,使得其误以为我军放松了警惕。
李文达开始大张旗鼓的指挥手下匪特出来作乱,不少原本隐蔽的敌特纷纷暴露,这一切都被吴虎所掌握。
在摸得八九不离十后,吴虎果断下令出击,先将李文达擒获。
李文达被捕之后,还自鸣得意,称自己手下众多,但随着这些手下陆续被捕归案,李文达才收敛起了嚣张气焰。
吴虎此番对敌特打击,前后共抓捕陆亚尘、李苗首、李文达在内的300余匪特,其中不少都是潜伏在各个工厂、机关中,给郭化若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郭化若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及当年上海肃清匪特的战役,特意点了两个人的名字。
一个是97师290团班长刘振德,一个就是吴虎。
吴虎原是公安17师侦察科副科长,经此一事后,郭化若正式点将,要他出任科长,继续从事肃清匪特的工作。
1956年1月,毛主席赴上海视察,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郭化若陪同。
毛主席特意问郭化若:
“我记得你手下有个科长,抓了不少特务,算是神探嘛,他现在在哪里?”
当时,吴虎已经调到了浙江军区,因此郭化若只好告诉毛主席:
“主席,是有这个人,他叫吴虎,现在已经不在上海了,在浙江军区工作。”
毛主席特意叮嘱:
“他是公安战线上的优秀人才,现在对敌斗争任务还很艰巨,你务必要妥善任用,并在部队里培养更多的侦察人才。”
有了毛主席的话,吴虎后来从浙江军区调至南京军区,从事政保工作,直至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