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觉得自己气虚乏力,想着喝点黄芪水,给身体补补气,喝后也不见有什么作用,感觉自己就像是漏气的皮球,怎么补,气都不上来。手脚冰凉,四肢乏力,还畏寒怕冷,稍微吃冷食后,容易腹泻、拉肚子。
在中医看来,这可能是因脾胃虚寒引起的乏力。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中药方——黄芪建中汤。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胃是后天之根本,同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如果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无法将食物充分消化,营养物质不能被转化为气血,导致气血生成不足,四肢肌肉得不到滋养,会感到乏力。
此外,脾主肌肉,脾胃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四肢,导致四肢不温,也会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能量产生不足,则会加重乏力。
这时要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到“补气之王”的黄芪,以补气升阳,补足全身缺乏的气,缓解乏力;
但是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我用了黄芪之后,没有效果呢?
这可能是因为你不仅虚,而且体内还有“寒”,补进去的东西被“冻住”了,身体都没办法吸收,怎么会有力气呢?
所以加入桂枝,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可以将脾胃里的寒邪驱散,让补进来的气,能更好被脾吸收,再将这股气,顺着经脉,输送到四肢百骸,从而缓解乏力;
再是炙甘草和大枣,增强脾胃的健运之功,还能调和药性;
脾胃气血生化有源,这时需要个仓库,将这些气血能量储存起来,以供身体使用;
中医讲“肝主藏血”,这个仓库肝脏,又用到白芍柔肝养肝,让肝的功能更好,为后续充沛的气血储备做好准备。
48岁的刘女士,检查发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糜烂;自诉最近一周因感冒,反复胃胀,吃点东西就胀得难受,拿热的东西捂着、轻轻按会舒服些,打嗝,胃口不好,大便也不通畅。
舌苔薄白,把脉发现脉右弦,左涩。综合情况分析,诊断为脾胃虚寒,需要温中健脾,
用到黄芪建中汤加减开方: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吴茱萸、黄连、干姜、姜黄、砂仁、白术、茯苓、陈皮、檀香等多味药材。
服用两周,胃胀明显减轻,偶尔还会胃痛,胃口比之前好了点。调方续服两周,食欲增加,大便都恢复正常,身体各方面都好多了,继续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