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大小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王朝,前后期的疆域也有很大变化。
有些王朝,在前期国力强盛的时候,扩张非常猛,疆域急剧扩大,后期却无法掌控这些新开拓的地区,不得不放弃。汉朝、唐朝就是这样的例子,刚开始开拓了西域、东北的大片疆土,后期却接连丢失。
还有一些王朝,一开始就比较克制。比如宋朝,直接说“大渡河以西非吾所有”,再如明朝,在覆灭北元后,对草原民族就采取了守势。这两个王朝疆域一直比较稳定。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开疆拓土明面上来说是一项建立功勋的时期,非常荣耀,但实际上,他们都有进行“成本核算”,在实际收益不足以冲抵付出的代价时,就会放弃一些土地。
历史上越南、朝鲜半岛就是这样脱离的,还有西域、云南、海南岛等地区几次脱离,又重新归入版图,也是如此。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一个例子,海南岛。
秦朝的时候,没有在海南岛设立任何管理机构。
汉朝,汉武帝在攻灭南越国之后,就把眼光投向了海岛。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命令军队登上海南岛,在岛上设置 珠崖郡和儋耳郡,这是海南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管控的开始。
珠崖郡郡治的确切位置不可考,应该位于海南岛北部海口市,某个产珍珠的石崖盘边。 儋耳郡郡治位于今儋州市三都办事处辖境内的旧州坡。两个郡共管理着瞫都、珠崖、苟中(治今澄迈县内)、紫贝(治今文昌市)、临振(治今三亚市)、玳瑁(治今海口市)、山南(治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内)等十六县。
我们来对比一下,汉朝的时候,福建一个郡都没有,广东也就20来个县,离中原较近的江西也两个郡,二十余县。相比之下,汉朝把海南纳入管控的初期,对海南岛还是比较重视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从物资上讲,这种投入远远大于产出。西汉在海南得到了什么?珍珠、玳瑁、广幅布等土特产。当时岛上居民为骆越人,自由惯了,对官府管束和被迫上交土特产的意见很多,官民矛盾尖锐。从汉军上岛之初,到汉召帝始元元年(前82年),当地居民大的反抗就有六次,小的反抗不计其数。《汉书》记载:“数犯吏禁,吏亦酷之,率数年一反,杀吏。”
汉武帝时期,长期对匈奴作战已经耗尽了汉王朝的国力。在朝廷看来,海南岛不够成对内地的威胁,仅仅为了获得一些土特产,就长期在岛上驻军、派官很不划算。汉武帝后期,汉朝慢慢放松了对海南岛的管控,汉召帝始元元年(前82年),儋耳郡首先被废除,辖区划归了珠崖郡。
岛上的居民反抗力度依然很大,汉朝终于扛不住了。大臣贾捐之(贾谊曾孙)上疏说,这些岛上居民愿意接受教化,就对他们进行教化;不愿意接受教化,那就算了吧。这个时候,关东大旱,人们流离失所,贾捐之建议,“珠崖不足贪,弃之不足惜”,不如放弃珠崖,全力救济关中。
于是,公元前46年,西汉王朝把珠崖郡撤了,海南岛只保留一个朱卢县,归大陆上的合浦郡管辖。东汉时期,仅仅将朱卢县改为朱崖县,其他没什么变化。按照谭其骧先生的观点,当时朱崖县连县治都在今徐闻县,仅作为招揽海岛上居民上岸的据点,海南岛实际上是被整个放弃了。
因朱崖之名,当时的海南岛被人们称之为朱崖洲。
三国时期,孙权向两广扩张,同时也盯上了海南。赤乌二年(239 年),孙权在徐闻设置珠崖郡,准备再次征服海南岛。赤乌五年(242 年),孙权遣聂友、陆凯二将统兵三万出击朱崖洲,遭到了岛上居民的强烈反抗,加上湿热天气让吴军很不适应,损失惨重,只得退兵。孙权原计划将珠崖郡郡治迁到岛上,以实现对海南的实际统治,这一目标未能实现,珠崖郡只能留在徐闻,继续起到一个招揽岛民上岸的据点作用。
接下来的东晋和南北朝的宋、齐政权,朝廷集中精力和北方对抗,一直顾不上海南岛。
502年,萧衍建立南梁。南梁建立之初,国力比较强盛,梁武帝萧衍又把眼光投向海南岛。当时,冼夫人家族在岭南土人中影响极大,冼夫人又与汉官冯宝联姻,促进了民族融合,岭南族群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冼家先是帮助朝廷招揽岛上土人上岸,在条件成熟时,大约在公元535年-546年之间,冼夫人请求朝廷在海南岛上设置了崖州。
时隔500余年,中央王朝的又一次在海南岛上设立地方政府,一直延续到今天。
崖州设立后,实际上长时间归冼夫人家族掌控。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之后,冼夫人顺势归顺了隋朝。隋朝封1500户给冼夫人,并在海南岛上设珠崖、儋耳、临镇三郡,进一步加强了对海南岛的掌控。
纵观历史,边疆和海岛的得失,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投入产出比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