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京召开,本溪市和本溪满族自治县均榜上有名,本溪市军地领导参加了此次命名大会。
全国双拥模范城是我国双拥工作的最高荣誉,本溪市自1991年被首批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来,已经连续第十次获此殊荣。这是本溪军政军民团结融合、军地双方共建共赢的生动诠释,也是双拥传统历久弥新、双拥之情融入血脉的动人画面。多年来,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本溪双拥工作已然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党政领航聚合力,高位统筹谋全局
本溪市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全局、涉及长远的大事来抓,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党政军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市建立了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负责制,军地53个部门参加的双拥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强化了党委、政府主导、军地部门合作的双拥工作机制,形成了从党政机关到基层社区,从部队机关到基层连队的双拥工作服务体系。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议、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军政座谈会议、军地联席会议、双拥专题会商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军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市明确提出“部队练打赢,地方练支前”口号,全力做好部队训练演习、执勤处突、信息化建设和后勤保障社会化等方面的拥军支前服务保障工作,为部队有效履行使命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1年,本溪市在全省率先召开了动员大会,军地共同确定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工作目标。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大、政协积极参与,大力推动。尽管军地领导班子时有调整,但双拥情结不变、制度一贯、力度不减,固化了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双拥工作格局。
五年来,本溪市双拥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获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全省唯一市局;罗佳全、季青山两人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本溪市维护退役军人权益的“五联”“五心”工作法和“编外指导员”协助办案制度获得退役军人事务部高度肯定,两次以事务部简报形式印发全国学习借鉴。本溪市军地突发事件联合处置做法和事例得到省军区主要领导和陆军某集团军首长的批示和肯定。五年来,本溪市在国家交流经验3次,省交流经验9次。
服务联抓全链条,尊崇保障贯始终
“父亲当年用生命守护战友,如今党和政府用政策守护我们全家。”王潇雨的感慨,道破了双拥故事中最动人的逻辑——军人保家卫国,政府兜底保障,这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军民鱼水情的世代传承。
为更好地服务军人军属,本溪市、县(区)全部专设双拥办,落实双拥工作专职人员和专门经费保障,实行军地合署办公。制定了《本溪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联络员工作制度》,通过教育、法律、文化、卫生等部门系统化拥军全力打造双拥工作的“本溪样板”。不仅如此,军地本着资源整合、力量共用、项目共建、成果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军民共建活动深度开展,高效推进“双清单”“三助力”“四支持”工作的落实,并做到政策、资金、服务三到位。教育拥军惠及广大官兵。五年来,安排224名部队子女就读,35名子女享受中考加分政策,12名随军随调军人子女破格进入省市重点中小学就读,辅导37名战士军考进入各类军事、政治院校。持续开展军地联谊鹊桥会、文艺演出进军营、医疗服务送健康等系列拥军活动。特别是,本溪市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进军营全覆盖。军地签订了《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共建协议》,在所有驻溪部队公布了援助工作制度和值班律师信息,随时解答军人军属的法律咨询,受理法律援助申请。自活动开展以来,累计为24名官兵解决家庭涉法问题,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
同时,持续开展社会化拥军活动,投入3000余万元支持部队建设、改革和备战,实施“交钥匙”工程,并结合“平战一体”要求,不断完善国防动员指挥网络,实现了国防动员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衔接。制订出台了《本溪市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在城乡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等建设项目中,都能兼顾军队机动、作战和战时防护等需求,确保满足国防动员功能,在部队卫生、就医以及粮、油、水、电、气、暖等生活方面,大力推动后勤保障社会化工程。目前,全市共有社会拥军企业98家。
军地协同强保障,优抚并举固根基
2022年,一则“婚礼送喜报”的双拥佳话在本溪广为流传。作为主人公的现役军人李胜任,婚礼现场格外热闹,军地联合送来的二等功喜报与“二等功臣之家”牌匾,为婚礼增添了特殊荣耀。当李胜任的父亲——对越自卫反击战二等功臣李洪国,看着儿子身披绶带接过匾额时,不禁红了眼眶:“当年我们扛枪保家卫国,如今党和政府让军人家庭共享荣光,这份尊崇让我们全家倍感温暖。”而这,只是本溪市拥军优属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本溪市研究制定了与新时代拥军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助力解决驻溪部队官兵普遍关切的后顾之忧。先后出台了《本溪市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实施意见》等几十个政策文件,加强了对拥军优属工作的领导,提高了立功受奖军人家庭慰问标准,规范了慰问主体和程序,顺畅了随军家属安置渠道。持续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成立了本溪市爱国拥军联合会,建立了退役军人拥军志愿服务队,构建了深层次、广覆盖的全市双拥工作服务网络,社会团体、学校、社区、企业、“两新”组织积极参加军民共建,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载体活动。
全市围绕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退役军官管理,以及随军家属就业等重点工作,不断拓宽安置渠道,强化服务意识。五年来,全市共接收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54人,通过人岗相适和“积分选岗”的阳光安置办法全部安置到位,接收率、安置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实现了军转干部、部队和接收单位“三满意”。全市共接收退役士兵1790人,其中符合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214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安置”,安置率100%。为1576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2800余万元。年均举办20场以上退役军人(军属)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86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300余人。为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全市事业单位自2019年起每年拿出大量岗位用于招聘退役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极大调动了在校大学生参军报国的热情。
选树典型扬正气,双拥共建树新风
为了保持本溪先进典型的持续性、鲜活性、时代性,本溪市连续开展了“双拥模范县(区)”“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最美社会拥军企业(组织)和人物”“最美军嫂”“最美兵妈妈”“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评选活动,典型示范引路作用明显。驻溪某部队士官王鹍龙先后被陆军等授予“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强军精武标兵”“雷锋传人·强军先锋标兵”等称号。本溪籍军人孙宝嵩,更是荣获“战备训练一等功”。张潇警、曲国刚、初树东荣获辽宁省“最美拥军人物”“最美退役军人”,王丹、刘颖荣获辽宁省“最美军嫂”“最美兵妈妈”,朴明珠荣获全国“先进军休干部”,黄海荣获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百名优秀主任(站长)”。
为了营造拥军爱民的浓厚双拥氛围,本溪市每年都会召开双拥宣传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双拥宣传工作,举办庆“八一·双拥情”大型文艺晚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党史讲座”“交通法规”“民法典报告”“粮油科技”进军营等系列活动;在火车站、汽车站、停车场、商场、医院、旅游景点等设立“军车免费”“军人优先”“军人优惠”服务窗口或标识。同时,在全市大中专院校和各级党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军训和少年军校活动,受教育人数达80万人次。五年来,编辑出版了《本溪英烈传》《本溪人民抗日斗争纪实》《本溪抗战故事》《碧血辽东》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军地联合摄制电影《钢铁意志》,创排抗联题材大型话剧《西征》、广播剧《誓师》、电视纪录片《抗联英雄传家宝》《红土红魂》。结合“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纪录片《英雄颂》,对抗美援朝老战士的事迹进行抢救性挖掘。全市分别在本溪日报、本溪广播电视台开设“本溪双拥”“国防教育”等专栏、专版、专题20多个,共刊(发)播放双拥新闻稿件400多条(篇),极大提升了本溪双拥的社会影响力。截至目前,新铺设和修缮拥军路12条,设立拥军公园7个、拥军广场6个、拥军一条街6个、拥军公交站点7个、大型广告牌42个、宣传栏420个,生动展现了本溪军民的双拥风采。
驻守本溪担使命,双拥共建促振兴
“多亏部队帮忙,孩子才能安心读书,这份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明山区村民吴某向市双拥办动情讲述,武警本溪支队十年助学的暖心故事。
五年来,驻溪各部队深入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深入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意见》,培树本地区特色共建品牌,积极推动平安创建,深化乡村振兴、军校援建、“一帮一”捐资助学等特色帮扶行动,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为14所小学购置电脑、体育、音乐器材,为12个帮扶村发展脱贫产业,修建爱民路、连心桥,助力村民自来水工程,军训学生5万余人,无偿献血2万毫升。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村成为全省6个部队帮扶“示范村”之一,树立了人民军队良好形象。
不仅如此,驻溪部队还积极开展“助力打造生态本溪,共建和谐美丽家园”活动,相继完成了共建“双拥林”青山工程、共建国家卫生城市环境美化工程、河道清淤、碧水蓝天工程、城市绿地植树绿化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5个双拥共建项目,清理河道1000延长米,清除垃圾110余吨,小广告300多处,铺设爱民路、修建爱民广场,为本溪的环境美化和绿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春潮涌动的拥军实践到秋实满仓的共建成果,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的征程,既是一座城市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答卷,更是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时代丰碑。三十几载接力传承,从“保障有力”到“智慧拥军”,从“解难题”到“共生长”,双拥的基因在迭代中焕发新生。新起点新征程,本溪将持续完善双拥工作机制,拓展军民融合发展路径,让尊崇军人、服务国防的热潮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上奔涌,让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护航强国强军征程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