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拜城,春意盎然。县城里,街道整洁、绿树成荫,市场繁华而不杂乱,各族群众生活其乐融融;乡村中,道路通畅、土地平整,千里沃野一派勃勃生机,寻常百姓的日子安宁祥和。

和谐美好的景象,得益于拜城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各项工作。拜城县委统战部紧密团结全县各条战线、各族群众、各方力量,在浙江省温州市援疆力量对口帮扶下,全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以史铸魂 传承创新

在拜城县黑英山乡喀拉塔格山麓的博孜克日格沟口,距今1800多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遗址”崖壁刻字上,“坚固万岁人民喜,长寿亿年宜子孙”这句话震撼人心、意义深刻、蕴含美好愿望,正穿越千年时空,成为拜城县历史传承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繁荣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魂。

据考证,刘平国是东汉西域长史府属下的龟兹左将军,生平不详,根据石刻铭文中内容可以确定的是,东汉永寿四年(公元158年),他率领6名由汉人和羌人组成的“工程小分队”前往谷关修筑亭障,以稽查过往行人商旅,维护交通线路安全。

工程完工后,刘平国将军命人撰写诵词,在崖壁上刻下了“坚固万岁人民喜,长寿亿年宜子孙”等百余字铭文,生动地记录了东汉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西域的历史。虽然年代久远的崖壁刻字已模糊,亭障也消失殆尽,但刘平国的事迹依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如今,拜城县新时代创新实践迈步向前,持续弘扬着刘平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

“我要看好遗址,不能让这里受到破坏。”今年55岁的黑英山乡博斯坦铁热克村牧民库尔班·阿西木,已在遗址守护了38年。他说,石刻意义重大,是历史上各族群众团结融合的证明。他会按照父亲的叮嘱一直守护下去,也会将这份情怀传给下一代。

进入遗址所在的博孜克日格沟口,山路狭窄、两侧山壁陡峭,是历史上的乌孙古道,可到达特克斯县琼库什台,路途艰险但沿途美景无数。

如今,乌孙古道已成为新疆顶级徒步线路。每年5—10月,全国各地的徒步爱好者蜂拥而至。沟口前面的草地上,当地牧民搭建了蒙古包,每年靠服务游客收入颇丰。进入沟口数公里,还有温州援疆前方指挥部援建的补给营地,为当地乡镇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平台。

在拜城县老虎台乡,全国唯一在编的民兵骑兵连——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已有60年历史。来自当地农牧民家庭的骑兵们,一批又一批接续守护祖国边疆、维护社会稳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开展应急救援、转场护送、巡逻宣讲等,被誉为“高原上的雄鹰”,并获“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现在,骑兵连也在探索发展红色文化、红色旅游,集“红色游+生态游+马产业”为一体的旅游生态已逐渐发展壮大。这期间,骑兵连还与温州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结对共建,开创了温州拜城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新局面。而记录展示骑兵连发展历程的连史馆,更是成为了拜城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良好形象窗口。

“我们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刘平国石刻’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还要做好古龟兹文明文化融合的克孜尔石窟艺术瑰宝挖掘工作,利用好体现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红色教育基地等,在拜城持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为各族群众造福。”拜城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依买尔江·买买提说。

提质发展 共同进步

在拜城县委统战部组织指导下,该县民营企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的同时,积极团结各族群众,为全县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共同富裕注入动能。

金黄色籽粒饱满的玉米新品种天玉1885、天玉808,麦穗沉甸甸的小麦新品种新冬59号,挂满棉桃的高大长绒棉新品种新78……新疆天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首批入选国家农作物种子认证的明星企业,已培育研发了15个优良品种,制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年产销种子8万吨,良种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优质种子已成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该公司董事长吴洪涛是拜城县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促进会现有3000余名会员,在拜城县委统战部指导下,吴洪涛每个月都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员开展扶困帮困、“民族团结一家亲”、乡村振兴等活动。

在该公司600余平方米的民族团结联谊中心,“党旗红、科技兴、产业旺、群众富”的标语十分醒目,各面墙上图片文字资料丰富,“播种”成效格外吸睛。播种“团结的种子”,是该公司与其他单位开展民族团结联创联建等活动展示;播种“聚力的种子”,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活动;播种“致富的种子”,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播种“沟通的种子”,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播种“科技的种子”,是采取各种方式提升群众科技水平;播种“和睦的种子”,是连续10多年开展资助家庭困难大学生、妥善化解矛盾等活动。

在拜城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发展进程中,乡镇企业也不甘落后。

位于拜城县亚吐尔乡的新疆秀美绮丽商贸服务有限公司创办人阿丽同古丽·库尔班积极争取援疆资金,盘活资产、建厂房、引进高端设备等,通过努力将曾经的小作坊做成了县城最大的服装制作企业。现在该公司吸纳当地100多名妇女就业,还在市场上打响了古丽库勒品牌,接到的工装、羽绒服、校服等订单已排至明年1月。该公司成了全县赫赫有名的“巾帼之坊”“幸福之坊”“富民之坊”“团结之坊”。


4月16日,在拜城县亚吐尔乡的新疆秀美绮丽商贸服务有限公司制衣厂内,技术人员正指导工人学习缝纫技术。(魏百宁摄)

近日,在拜城县察尔齐镇中药材加工园区,几十位农民正忙着对黄芪进行初加工。这是芪草堂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牵头,该镇恰克其村等4个村以固定资产入股的中药材加工园区。乡里、村里的种植大户、产业能人和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园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该园区按照“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企业”模式,签署订单协议,在各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8500亩,亩均效益显著提升,还能解决当地1000余名群众就地就业。

文化浸润 幸福满堂

在拜城县,国学等传统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日渐密切,生活条件改善,幸福满堂正在成为常态。

4月16日,在察尔齐镇红旗村福满堂日间照料中心,面色红润的79岁村民阿依仙木·毛来克,和几位老人正坐在门前晒太阳。她很满意这里的生活,“住得舒心,吃得也好,还都是免费的。孙子孙女每周都会从学校回来看我……”

该中心由原村幼儿园改建而成,占地600平方米,设施齐全,可提供一日三餐、保健康复、休闲娱乐、基础卫生服务等多项免费公共服务。“中心运营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20多名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在这里生活无忧。”察尔齐镇党委副书记、统战委员帕海丁·甫拉提说。

县城东部的拜城镇福乐社区,创新探索了“民族团结进步+微网格+微服务+微平台”模式,在拆迁后新建的“福乐园”里,打造了十步一景、百步一画的美好生活景象,成为全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示范样板。

“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我每月有养老金,在爱心食堂吃饭有补助,公租房一年租金和物业费都不多,是国家在养我呢。”85岁的该社区居民、低保户左然木·司马义高兴地说。

如今,在拜城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涉及文化、历史、经济发展各方面,如春风化雨,不断增强着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起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王新珍)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