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教育部出台"破五唯"政策时,很多高校教师都松了一口气。这项政策明确要求:不能只看论文数量、人才头衔、职称高低、学历背景和获奖情况来评价教师。大家都以为,终于可以摆脱"唯论文"的枷锁了。

但现实却给了教师们当头一棒。三年后的今天,走进任何一所高校,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不再要求教师发多少篇论文,但另一个更严苛的标准出现了——必须要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者国家社科基金,想评职称?门都没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高校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破五唯"本来是要打破单一的评判标准,但很多高校在执行时,只是简单地把"数论文"换成了"数项目"。现在评职称时,虽然不问你发了多少篇论文,但一定会问:你主持过几个国家级项目?

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在不少高校,评副教授至少要有一个国家青年基金,评教授则必须要有国家面上项目。有些学校甚至要求青年教师入职三年内必须拿到国家级项目,否则就要面临转岗或解聘。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唯项目"的倾向正在愈演愈烈。一方面,国家级项目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资助率逐年下降;另一方面,高校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却在不断提高。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项目越难拿,学校越看重;学校越看重,教师压力越大。

最讽刺的是,这完全违背了"破五唯"政策的初衷。政策本意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擅长教学的老师可以安心教学,擅长科研的专注科研。但现在的情况是,不管你是以教学见长还是以科研见长,没有国家级项目,一切都免谈。

这样的评价体系,正在把高校教师逼入一个新的困境。很多老师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申请项目上,反而忽视了真正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些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仅仅因为没有国家级项目,就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说到底,破除"五唯"不能变成建立新的"一唯"。高校评价体系改革,需要真正落到实处,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否则,所谓的改革就只是换了个名头,实质还是老一套。

文章来源:中州期刊联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