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检察日报》

第05版:先锋周刊

“小院”破局三部曲(中)

“小院”如何借势腾飞

“人才强基、科技赋能、高质效办案”是推动基层检察院高质量发展的“三部曲”。对于基层检察院特别是50人以下的“小院”而言,“一人多岗”“一岗多责”是常态,如何激发“小院”活力,突破发展瓶颈,既是关系检察事业接续发展的战略命题,也是检验基层院建设成效的实践考题。《检察日报》推出“小院”破局三部曲,以带着泥土气息的实践探索,为更多“小院”提供可复制的参考样本。

原标题

从数据模型到AI检察的嬗变

合肥蜀山:实现检察业务与检察技术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吴贻伙 通讯员 刘瑶 黄河


2025年4月,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检察院检察官操作AI检察官助理系统辅助办案。

启动AI检察官助理系统,进入李某盗窃案,打开起诉意见书,检查案件回填数据,点开自动生成的审查报告……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检察院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李斌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始。

从早年的“智慧蜀检”到如今的数字检察,AI检察迭代升级,蜀山区检察院以科技赋能法律监督,将检察业务和检察技术深度融合,以更高质效的智慧检务实践回应高质效办案要求。

说起蜀山区检察院的数字检察工作,李斌首先提到该院办理的一起虐待儿童案,该院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挖掘司法救助线索。

2018年至2022年,犯罪嫌疑人代某为发泄情绪,多次在家中囚禁、虐打两名幼子,后被警方抓获。2023年,该院以虐待罪、故意伤害罪和重婚罪对代某依法提起公诉。办案期间,检察机关对两名被害儿童及他们的聋哑母亲予以司法救助。

在办理过的刑事案件中,是否还有残疾被害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救助?承办检察官赶紧跟李斌联系,寻求技术支撑。该院对2020年以来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内刑事案件被害人信息进行排查筛选,同时又联系区残联收集有关数据,经数据碰撞,又发现一起需要救助的残疾被害人线索。

同时,李斌和该院数字办干警拓宽办案视野,围绕困难妇女、未成年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总结创建出“特殊人群国家司法救助监督模型”,进一步探索司法救助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蜀山区检察院坚持“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模式,创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8个,应用上级院推广模型56个,1个模型在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获二等奖,应用模型办理的两起案件入选全省检察机关典型案例。该院研发的“生成式认知大模型辅助办案系统”创意“金点子”还在全省作检察科技创新经验交流。

如果说“数字检察”让蜀山区检察院检察履职更有力度和精度,那么“AI检察”则为高质效办案按下了“快进键”。

“这段时间利用AI检察官助理办理盗窃类案件,办理速度比以前快多了。”蜀山区检察院刑事检察部副主任刘明文谈起正在试用的AI检察官助理系统,赞不绝口。

蜀山区检察院虽是“小院”,但其刑事案件办案量一直位居合肥市前列。2024年,该院一名检察官办理各类刑事案件317件,其中盗窃案109件,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辅助办案,以破解办案质效之困。为此,该院积极选派检察官和技术骨干参加上级院的人工智能检察研发课题组,李斌是其中的一员。在该课题组,他们参与梳理办案需求场景、思维导图及办案逻辑,多次与科技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碰撞,对AI检察官助理系统的应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思维路径。

办理一起普通盗窃案,传统人工分析可能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用一天时间来整理和比对证据,而AI助手仅用几分钟就能完成对笔录、书证、物证等证据的分析。“AI检察官助理就像贴心秘书,时刻提醒我们关注案件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的工作更加严谨和规范。”刘明文说。

该院将盗窃案件纳入AI检察官助理系统试用范围,做到受理一案、试用一案,每案必反馈、每周一总结,共办理盗窃案37件38人,审结32件33人;通过证据溯源功能,比对发现矛盾证据8处,所涉案件均退查或要求公安机关补正,极大提高了办案质效。

蜀山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庆虹告诉记者,该院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在检察履职中的运用,不断提升办案质效。

第8650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吴贻伙 二审 丨吴荧

来源丨检察日报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