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徐灿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近日,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合肥祥源城四期二项目正式进入机电安装工作关键阶段。同时,项目团队总结的《结构多变大体量超高层综合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在安徽省建筑行业协会举办的成果评价会中,被评价委员会专家组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合肥高新区“第一高楼”。中建二局供图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4.63万平方米,包括1栋268米超高层办公塔楼及附属地上6层、地下3层商业裙房,为合肥高新区“第一高楼”,含商务、休闲、生活业态。中建二局安徽分公司平均年龄32岁的项目团队围绕智慧建造、精益建造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已获国家级协会科技奖3项、省部级工法5项、专利20余项,对建筑行业超高层结构轮廓多变、突变桁架转换层等施工难题解决具有推广借鉴价值。
95后项目技术工程师徐昊介绍,面对超高层标准层与非标准层的结构差异、结构截面大难以加固等问题,团队创新研发超高层全铝模施工成套技术,使得施工效率提升30%以上。在异形结构施工中,团队又提出附着脚手架多工况自适应技术,动态模拟不同结构节点的荷载分布,将该异形结构施工周期有效缩短20%。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团队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现实时采集塔吊、施工电梯等设备的运行数据,结合边缘计算与AI算法,对临边作业风险进行智能预警,为超高层施工安全管理提供数智化范本。
项目技术团队。中建二局供图
项目作为典型超高层综合体建筑,涉及多项复杂工艺。“我们通过型钢混凝土同步施工技术,实现混凝土浇筑与钢结构施工无缝衔接,突破传统工序交叉干扰的瓶颈,通过技术创新,项目不仅提前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节点,还使材料损耗率降低18%。”徐昊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