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 | Fanglu Lin限时快闪空间

地址:北京东城区沙滩北街嵩祝寺23号,Temple东景缘

时间:2025年4月24-26日

这几天,在北京Temple东景缘历史悠久的古建场域内,一场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的对话正在火热上演。从天而降的本色棉线、悬浮在“水池上”拥有极致肌理的巨幅织物作品……伴随着震撼且极具生命张力的沉浸式传统工艺现场,Zara官宣了其与艺术家林芳璐的首个全球独家合作系列,把灵感源自中国白族的非遗纺织艺术“穿”在身上,走向世界。这是Zara首次邀请中国艺术家进行全球联名,合作涵盖女装、男装、童装及家居用品的胶囊系列。


Fanglu Lin x Zara系列广告大片,

该系列即日起登陆Zara线上平台及精选门店。

林芳璐的创作始终植根于中国云南白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她曾在大理周城村潜心研习一年,向世代传承技艺的白族女性习得扎染、编织与结绳等繁复技法。在过往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她通过大大小小的纤维装置艺术重新诠释这些古老技法——层层堆叠的扎花将织物塑造为雕塑,不断突破的植物染色与结绳化作一种情感的表达,交织出关于身份认同、女性意识与精神世界的永恒命题。


这些年,林芳璐探索的重点从“工艺再现”走向了“工艺转述”。在她看来,传统手艺不只是文化遗产的符号,也可以是一种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当代表达。此次与Zara联名,就是一次关于“工艺转述”的实验——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是否可以换一种形式,让每个人穿在身上,日常使用?



“我尝试将传统扎染的肌理、色感,以及那种‘非重复性’的自然生长感,通过工业生产的语言去表达。”她说,“比如此次联名系列时装上的图案,并不是电脑生成的,而是真正来源于工作室的染布实践,然后再通过高清扫描、反复测试色值与布面转印,还原那种‘不确定’的美。”







在Fanglu Lin x Zara系列与其艺术作品细节的呼应中,

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于“工艺转述”的思考。

系列中可见诸多标志性的工艺语汇:刺绣、结绳、褶裥、抽皱与染色工艺。解构主义剪裁通过精细的绳结细节呈现,其他单品则通过标志性技法,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织物表面。绳结元素与褶皱处理赋予连衣裙贴合身形的柔和曲线,以精准的克制达成若隐若现的诗意效果。



2024罗意威基金会展览《匠艺天地》现场,林芳璐带来了罗意威基金会委任作品《她的大地She's Earth》

当然,此次合作并不是这位80后艺术家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早在2021年,林芳璐就凭借作品《她 SHE》摘得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


林芳璐曾在云南与白族女性共同生活,

观察她们如何在照顾家庭之余传承手艺。

而如果将时间的轴线再往前拨,201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林芳璐就已深入云南白族女性手工艺人群体,学习研究近乎消失的扎染技术。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从没看到过的原始、朴实、隐忍、纠结、狰狞……也体会到了很多从没体会过的感动、心酸、无奈、希望……”




从一开始,林芳璐就从未对工艺的边界设限。

早期的作品《尽欢圆舞曲Waltz of joy》(2018)、

《情迷小夜曲2 Serenade2》(2018)

椅子等作品就探索了扎染与跨学科创作的可能。

尤其是,那些每天坐在院子里扎花的白族妇人们,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她们的儿女大多不再拿起针线,这使得她们可能成为了最后一代守护着村里手艺的“民间艺术家”。但有些讽刺的是,对于白族妇女来说,扎染其实只是照顾家庭之余的“女性副业”。


《她的树She's Tree》作品细节

这让林芳璐意识到,织物这种自古多由女性传承的所谓“面料”,不仅只是代表材料或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身体记忆,是女性经验的隐秘传承。这也就是为什么,从一开始,林芳璐创作的出发点就不止停留在用传统工艺“做一块布”,她更看重如何通过织物来传递古老工艺背后的情感隐喻。“正如每一道褶皱都是女性与时间博弈的痕迹。”


不仅如此,相较于传统工艺以实用为导向,作为“异乡人”的林芳璐在“无用”的实验中看到了传统工艺艺术化的可能。观念与现实的冲突并未让她却步,反而激发了她的倔强:“本地阿姨、奶奶们能随时捡起传统手艺,是因为手艺早已融入她们的日常生活。但对我来说,这是一场需要用当代语言重新解读的对话。”


在位于上海的工作室中,

陈列着林芳璐对于材质与工艺的各种探索。

于是,打破习以为常的扎染手法,林芳璐拆解了扎染工艺上的步骤,以扎花为笔、染色为墨、捶打为韵,进行工艺重塑。扎染过程中的扎花被保留并重构,平面布料摇身一变化作了肌理丰富的柔性雕塑。作品可以维持“赤裸”的素色,也可以通过植物染色表达丰富的情绪。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获奖作品《她 SHE》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林芳璐的每一件作品,背后都经历了几个星期,甚至数个月时间的漫长创作。从构思、绘样、扎花、扎染,到最后完成后的晾晒、整理、缝合,甚至,她时常会对某一部分的布料反复经历上述四五次的反复锤炼。


她将十余年来创作的作品主要分为了三个系列,“她”“切肤之上”“光与锤子”。这些作品以层层叠叠的扎染布料构建立体空间,引发国际艺术界对东方女性工艺为载体的当代艺术重塑的关注,系列中的重要作品大多都被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列入馆藏。




从左至右:

《她的浪花3 She’s wave no.3》,2023

《她正在流动1 She’s moving no.1》,2023

《她正在隐藏着6 She’s Seducing no.6》,2023

“她”是一切的起点,也就是那些没有被染色的扎花作品。“我希望完全剥离掉颜色的桎梏,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扎花的魅力,以及女性手艺人所付出的努力。”


《锤子下的幸福》,

2021,棉线、板蓝根、薯莨、鸡蛋清、竹子,

现已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拉尔塔当代艺术馆收藏。

2020年末,林芳璐在贵州侗寨进行在地工艺田野调查,之后,她以侗族传统亮布为灵感创作的“光与锤子”系列作品在 Design Miami上海展出。这组被评价为“重新定义了纤维艺术的边界”的作品,需要经过20多道的加工工序,柔软棉布历经“坎坷”,蜕变成泛着金属光泽、有力量感的“亮布”,林芳璐借此探索柔性与力量的共存。


香港半岛酒店展览现场,展示了酒店委任的作品

《她给予的爱 She's Bestowed Love》,

这件作品后来被英国维多利亚和

阿尔伯特博物馆(V&A)永久收藏。

图片由香港半岛酒店、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美术馆提供。

半岛酒店委任的作品《她给予的爱 She's Bestowed Love》,则是林芳璐在2023年创作的新系列“切肤之上 Beneath the Skin, She’s Body”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该系列中第一件超大尺幅的作品。这一系列以女性身体为核心叙事,通过鲜艳的红色作为主色调,将生命的能量与情感的记忆连接起来。


“切肤之上 Beneath the Skin, She’s Body”系列作品细节

“在这件作品中,我通过模块的高低差去模仿丘陵的起伏,借此唤起人们对自然与生命关系的思考。那些起伏的形态,像极了象征大地的希腊女神盖亚——她是滋养万物的母亲,也是容纳希望与痛苦的存在。女性的爱与力量,正如这大地般辽阔而深沉。而作品中的三角形凸起,代表了力量与创伤的交织。每一个凸起都像是自然界中的山脉,承载着个体的历史与情感,同时也是女性身体中的力量点和痛苦的痕迹。这些凸起形状如同大地的山脉,静静诉说着女性在社会与文化中的坚韧与韧性,它们既是伤痛的见证,也象征着通过痛苦孕育出的力量。”





从左至右:

《异想天开的她1 She's whimsical no.1》,2023

《她的红色流动4 She's red moving no.4》,2023

《她的粉色身体 no.1 She's pink body no.1》,2023

《她的红色影子1,2 She's red shadow no.1/2》,2023

多年深耕,让林芳璐意识到,传统手工艺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与时代共振的生命载体,更是一种源自生命内核的“身体的智慧”。它需要耐心、需要重复、也需要对材料极大的敏感。而这些特质恰恰与女性的日常经验、记忆、劳动密切相关。


“当剥离所有外在干扰后,你便能清晰看到针脚间沉淀的时光褶皱,那是她们、我们,在用岁月缝补生活的印记。”不难发现,从美术馆的白盒子、公共空间的装置再到现代都市人的衣橱,林芳璐始终以充斥温度与想象的创作激情回应着“传统工艺如何在当代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母题。


你印象中的传统扎染是怎样的?林芳璐作品中的生命力是否有打动你?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撰文丨festa、徐露梅

编辑丨徐露梅

设计丨孔钧达

图片来源丨Zara、林芳璐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东方100新浪潮丨韩笃一:当神经医学遇见传统建筑

东方100新浪潮丨杨冠杰:将“无”的美学,徒手捏进家具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