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神韵:藏式虱雕艺术
匠心传承千年技艺
藏式木雕的悠久历史
藏式传统木雕技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民族手工艺,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和形成,是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考证,最早的藏式木雕作品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历史的发展,木雕逐渐成为藏族宫廷和寺庙装饰的重要元素。如今,它不再是仅供少数人欣赏的艺术,而成为惠及普通大众的一种建筑装饰和日常用具。
扎囊虱雕之名,源于一个悠久的传说故事。相传300多年前,本地有一座亭台楼阁林立的哈岗庄园,因其美轮美奂的雕龙画凤之工艺,引得众多附近的木雕艺人争相前来取经学习。但管家为人苛刻,经常刁难木雕艺人。一次,管家见一位木雕艺人不顺眼,便有意为难道:“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雕一个动物来看看。假如观赏者信以为真,我就把庄园仓库的钥匙交给你保管;若你输了,就砍断你的手。”木雕艺人于是找来一粒青稞,将其雕成一只虱子,置于庄主常用的茶几之上。待庄主回来时见茶几上有一“虱子”,便找来管家训斥,责其清洁不力,木雕艺人获胜了,“虱雕”亦由此诞生,以表其技艺之精湛传神。
"扎囊虱雕"的独特地位
扎囊虱雕的表现内容主要是各式花鸟草木山水,以及狮虎龙鹏、八吉祥、和气四瑞、六长寿等佛教象征元素,其表现手法重在以神传形,用简练的手法勾勒出大概的轮廓,以内蕴的神表现出外在的形,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颇具艺术魅力,极富民族特色。其特点是根据内容需要,抓住对象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和概括,并注意对表现对象进行大胆的简化,简其形而不简其意。
雕刻过程方面,扎囊虱雕的第一步是画稿,在图纸或木料上根据传统度量经典规制构图,再根据图案进行镂空处理。随后,对镂空好的木料用不同长短大小和锋利度的工具进行粗雕和精雕。木雕的走刀顺序讲究由外而内,先按照线条雕凿出基本的轮廓和总体的形态,再小心翼翼地进行内部细节的精雕和细修,十分考验工匠的耐心和稳重程度。匠人们需要在大小各异的面积中,将实用、想象、趣味三者完美结合,令人叹服。
传承人白玛占堆的匠心之路
扎囊虱雕是一门家族世代传承的技艺,现传承人白玛占堆于1969年出生于扎囊县扎其乡申藏村,是该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他的祖上是当地的木匠世家,家族中一直传承着大型建筑木工、家具制作、农牧业用具、各种木头装饰品等方方面面的木雕技艺。他自12岁开始跟随家兄旺久学习木雕技艺,从最开始的画线,下刀等基本功学起,学成出师后,他前往拉萨,继续追随多位其他老师进一步深造。独立从事雕刻工作至今,白玛占堆已经与木雕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在木雕造诣上,不断学习和精进,现已完全掌握测绘、绘画及雕刻技艺,全面掌握藏式建筑中的设计、测量、木工等技能。从他手中雕琢出的作品数不胜数,无论是建筑木工,还是家具制作,都能完美展现扎囊虱雕的艺术精髓。
1994年,“艺高人胆大”的白玛占堆在拉萨市城关区开办了娘热阿妈藏式家具厂,取得了初步的创业成功。2012年,带着先进的市场理念和销售经验,他返乡创业,在扎囊县城开办了藏式虱雕厂,并逐渐发展为如今的扎囊虱雕工业园,从作坊式制作,走上了工业化生产,并且与扎囊县职教中心合作,走出了一条“企业+学校+基地”的发展路子,实现了传统技艺的与时俱进。
作为西藏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和自治区级手工木雕虱雕技艺传承人,白玛占堆肩负着技艺传承与文化弘扬的使命。他深知人才是传承之本,通过多年的传道授业,至今已收徒上百人。这些弟子在扎囊虱雕技艺的滋养下成长,其中许多已成长为专业木匠师傅,他们以木雕行业为主要谋生技能和收入来源,实现了自身经济收入的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成为扎囊县特色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白玛占堆坚信,在各项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一定能把扎囊虱雕发扬光大,让这一古老的民族手工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塔杰
校对|多杰
审编|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