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


著名歌唱家么红。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4月25日晚上,中央歌剧院副院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么红将以出品人、导演、主演及声乐指导四重身份,携新版歌剧《茶花女》亮相北京石景山区文化中心,开启一场备受期待的突破性演出。

这场演出,不仅是西洋歌剧首次完整亮相京西地区,更以“轻量化、亲民化、年轻化”的创新姿态,为经典艺术的当代传播勾勒出的新图景。

经典歌剧的“轻骑兵”式突围

长久以来,北京的歌剧演出“版图”被位于核心城区的中央歌剧院、国家大剧院等文化地标所牢牢占据,而么红本次演出的选址,就打破了这样的传统格局。

石景山区文化中心虽仅有不到400个座位,却凭借 12 米宽、17米纵深的舞台规格,具备了承接歌剧演出的硬件基础条件。“把歌剧送到百姓身边,让京西地区的观众在家门口也可以看到歌剧了。”么红在谈及选址初衷时强调,这是她“歌剧惠民”理念的第一步实践。

与传统歌剧动辄百十来人的庞大阵容不同,此次石景山版《茶花女》将角色精简至 6人,钢琴替代管弦乐队,摒弃繁复实景装置,转而以抽象舞美构建叙事空间。舞台后方的弧形墙体不仅承担声场反射功能,开合处的人模装置更巧妙替代合唱队,成为场景氛围的视觉符号。

“威尔第的音乐分毫未改,我们只是用更现代的方式让观众聚焦艺术情感本身。”么红解释道,这种“减法”并非妥协,主演团队汇聚薛皓垠、张鹏等资深艺术家与徐森、王艺清等青年才俊,钢琴伴奏由中央歌剧院专职艺术指导担纲,舞美设计请高广健设计团队出山,确保“精简而不简单”。

在票价设置上,此次演出推出百元左右的惠民区间,远远低于传统歌剧演出票价。“我想让刚毕业的年轻人、退休的叔叔阿姨,都能毫无负担地走进剧场。”么红透露,预售开启后反响热烈,不少观众表示,这么亲民的票价简直机会难得。

34 年舞台经验的“破茧重生”

从艺 34 年、主演《图兰多》《茶花女》等经典歌剧数百场的么红,此次担任导演堪称职业生涯“新的起点”。在采访时她笑言:“当演员只需专注演唱,当导演却事无巨细。”她坦言,这次身份的转换,既是艺术积累的必然,更是传播使命的驱动。

谈及初衷动机,么红多次提及中央歌剧院的培养:“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4年,这是我艺术生命的根基。现在我想把所学所思反哺歌剧行业,尤其是为青年演员搭建舞台。”

此次演出中,青年男高音徐森重任在肩,这是他与么红的再度合作,他说:“以前演出时,么红老师会手把手教我调整发声位置,如今她作为导演,更教会我如何从整体视角塑造角色。”这种 “传帮带”模式贯穿整个剧组,舞台设计团队中有高广健的研究生,声乐指导组里有么红的学生,形成“老中青”三代艺术工作者的协同创新格局。

演员身着现代服饰,LED霓虹灯勾勒场景轮廓……为拉近当代观众与世界经典的距离,么红在舞台呈现上大胆创新,“我们把故事设定在当代,让观众看到女主人公薇奥莱塔的挣扎与现代都市女性的情感困境产生共振。”舞美设计师高广健解读道,这种“时空折叠”通过极简主义美学来实现——高低错落的画框既是门窗又是镜像,营造出“时尚与古典共舞”的视觉奇观。

“演员在台上需要激情,但导演必须保持理性,确保每个调度都服务于叙事。”她透露,为协调创作理念,团队经常彻夜讨论方案,“半夜三点和高广健老师探讨灯光层次等细节已成工作常态”。这种高强度的磨合正逐渐转化为舞台上的精准呈现。


著名歌唱家么红。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让“阳春白雪”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么红的构想中,此次石景山版《茶花女》只是起点,她更远的目标是让歌剧成为大众触手可及的文化生活选项。这种理念,贯穿于她对歌剧行业生态的系统性思考。

“为什么选择6人阵容?因为我们要做‘轻骑兵’,让歌剧能在全国巡演。钢琴伴奏可快速适配场地,充满想象力大气的舞美设计给观众带来无限的视觉美感体验。”么红表示。

“培养一位歌剧演员需要十年甚至更久,但市场给他们的机会太少。”么红感慨,此次演出启用了很多青年演员,既是艺术传承的需要,更是为行业“蓄水”。

当么红在彩排中带领全体演员唱响《饮酒歌》时,舞台上的灯光交相辉映。这场即将启幕的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创新的实践,更是对“艺术何为”的时代回应,么红以“传承经典、歌剧的普及、艺术的传帮带”为支点,正在撬动经典艺术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歌剧是艺术殿堂最璀璨的明珠!更是流动的文化血液。当它能滋养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才算真正完成了时代使命。”从舞台中央的歌唱家到台前幕后的导演,么红用34年从艺的艺术积淀,书写着属于歌剧“破圈”的答案——艺术唯有扎根人民,才能永葆生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