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强青岛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的战略格局下,“大青岛”的圈子愈加紧密。
作为青岛北部的重要一极,自去年底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莱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后,莱西城市定位迎来升级。
“建成青岛都市圈综合性节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休闲宜居城市……”随着在城市发展框架中的定位愈加清晰,莱西这座青岛曾经的“后花园”正在成为青岛破“圈”协同的重要支点。
规划引领,纲举目张。
“青岛都市圈综合性节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休闲宜居城市”三个定位为莱西未来发展圈定了重点。
仔细来看,规划引领涉及莱西融入青岛都市圈、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
城市发展,产业先行。今年1月,青岛提出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将聚焦优先发展2个先导产业、突破发展5个新兴产业、提质发展3个优势产业、超前发展1批未来产业的“10+1”重点产业方向,布局40个细分赛道。
莱西,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对城市获取增量、进行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被寄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厚望的莱西而言,就需要承接好主城区“外溢”的产业资源,进一步发挥“节点”作用。
事实上,莱西也担得起这份新期冀。近年来,莱西坚定不移壮大“四新”经济,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石墨新材料、绿色建筑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食品饮料产业集群生态。
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提到“突破发展5个新兴产业”,包括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5个产业。
从新兴产业层面来看,莱西在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领域已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如何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莱西给出了破题之策——把准新兴产业发展这一关键,紧扣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全力抢抓新赛道,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当前,智能网联已成为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赛道。此前,青岛正式印发《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要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高地、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和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
抢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风口,莱西将突出精准招商进行产业突围。具体来看,进一步健全莱西市级统筹、部门镇街协同、专业团队主战的一体化招商体系,发挥好重点产业“链长制”,持续健全完善首谈首报、信息共享等机制。
此外,锚定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赋予莱西的智能座舱细分赛道,莱西将紧盯智能座舱、固态电池,瞄准智能化方向,引进一批智能车控、智能电控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引导本土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升级产品,不断完善关键零部件配套,提升整车生产和本地配套能力。
说回青岛全域产业整体发展,破圈的过程伴随着产业协同创新。作为全省首个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通过探索“飞地”模式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让更多创新项目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加速都市圈产业建圈强链。
另外,《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依托即墨、平度、莱西通用机场,助力打造青岛都市圈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也为一体化发展带来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