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侵华的八国联军中,最终有七个国家部分归还了赔款,却有一国叫嚣:一分不还!

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件如刻石般深刻。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这是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那一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碎了北京的宁静,留下了《辛丑条约》的沉重锁链。

巨额的赔款,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了中华民族的肩上。

但一战的爆发,中国成为了战胜国。许多国家纷纷停止了赔款,还退还了一部分。

然而,在这场和解的浪潮中,却有一个国家依旧坚持:一分不还!

这个赔款是怎么来的?其他国家为何最终又归还了?又是哪个国家如此冥顽不灵?

一、侵华始末

1900年,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主义浪潮,如同一道闪电划破晚清的夜空,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列强的在华势力发起了猛烈的挑战。



他们就是义和团,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又触动了外国列强敏感的神经。

1900年春,义和团的火焰已经燃烧到了京津地区,他们拆毁教堂、袭击洋人,列强见此情形,决定以武力镇压。

于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了所谓的“八国联军”,以维护在华利益为名,实则行侵略之实,向中国发起了武装进攻。

6月,八国联军以沙俄中尉巴赫米季耶夫为代表,向清军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交出大沽口炮台。

清军总兵罗荣光严词拒绝,联军随即发起了猛烈地攻击。在激烈的战斗中,罗荣光壮烈牺牲,大沽口炮台沦陷。

随后,联军势如破竹,天津、通州相继失守。



8月14日,北京城也宣告陷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联军的铁蹄下仓皇出逃,北京城内一片混乱,联军士兵在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逃难的途中,慈禧太后为了挽回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权,竟然荒唐地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馊主意。

在滑铁卢一战中击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公爵曾这样说过:我确实相信,假如不是我在那里的话,我们是不会获胜的。



把这句话稍加改变,用在慈禧太后身上便可以这样说:假如慈禧太后不越位揽政擅权的话,庚子之役就不会发生,晚清的败亡不至如斯,历史也许将会改写。

然而,庚子赔款不仅是慈禧太后及大清的耻辱,更是列强的耻辱。

赔款本身负载的,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方列强,以强盗方式对东方的扩张和侵略。

这些强盗乘着战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凭借廉价的商品,害人的鸦片,杀人的枪炮和所谓高出东方野蛮人文明的西方文明,使用那半欺半骗、半抢半夺的手段,从中国人身边得到了无偿租地、滚滚白银。



1901年,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的余波中,面对八国联军的铁蹄,被迫签订了这份沉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条约的条款如同一道道枷锁,紧紧束缚着这个民族的手脚。

首先,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一笔巨额的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连同利息,总额高达9亿8千万两,这笔沉重的负担几乎压垮了国家的经济。

接着,北京东交民巷被划定为使馆区,各国军队在此驻扎,中国的土地上,却由外国军队守护着外国的利益。

不仅如此,条约还要求拆毁大沽及京师至海通道的炮台,使中国的国防线被无情地削弱。

同时,清政府被迫惩办那些参与反帝斗争的官吏,对镇压不力的官吏则革职,永不叙用。

更令人痛心的是,条约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违者将面临极刑。

此外,清政府还被要求在外交制度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变通各国使臣觐见礼节,这无疑是对国家主权的极大侵犯。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成为了列强案板上的待宰羔羊。

中国不仅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国家的秩序被彻底打破,连带国人都成为了“劣等公民”。

可见这份条约,不仅是对一个国家的物质掠夺,更是对一个民族精神的极大羞辱。

二、困境与转机

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承诺赔偿11国共计本息9.8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

面对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偿还呢?

想了解清楚这一点,就要知道列强们是如何算出这笔赔款的具体数字的。

他们看中的并不仅仅是清政府当前拥有的财富,更是想要通过这个条约来一次性榨干未来的财富。

当时,清政府只能利用关税作为未来赔款的主要来源。



罗伯特·赫德

当时的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通过对清朝海关税务收入的估算,开出了4.5亿两白银的本金赔款,并建议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到1940年分期还清,每年按0.4%的利息计算。

这不仅使得海关收入几乎全部用于偿还赔款,也使得中国的财政自主权受到了极大地限制。

此外,慈禧口中的结众国之欢心,结心的是她,倒霉的当然还是老百姓了。

清政府将赔款分摊到各省,再由各省分摊到地方,最终落到了普通百姓的头上。

这就导致了各地田赋、丁漕、粮捐等税种的不断增加。



庚子赔款中的债券

例如,当时的山西省,为了筹集赔款,不得不增加烟酒税厘金,甚至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押,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余万镑。

即使是经济比较好的省份,在上缴完债务之后,连本地政府的基本运作都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整个清政府为了自己的存活,上上下下都在举债度日。

总的来说,清政府不得不向外国银行借款,以解燃眉之急。

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债务负担,也使得清政府在财政上更加依赖外国。

这种债上加债,利滚利的方式深得各国的“欢心”,毕竟这样利滚利下去,永远还不完。

然而,来自中华大地的大量白银流出,极大地紊乱了国际白银的市场。

众所周知,当市面上的某样东西供大于求的时候,他的价格就会下跌。

这也就导致了白银越来越不值钱了。这本身对清政府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列强怎么会轻易地放弃这个赚钱的机会呢?

列强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发现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白银价值逐渐下跌,黄金则日益坚挺。

于是想要将赔款从白银转换为黄金结算,以获取更多的实际价值,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但是,中华大地始终不乏有志之士。



梁诚

这时,一个名叫梁诚的外交官站了出来。

梁诚,晚清驻美公使,早年留学美国,对西方文化和金融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深知,如果按照列强的要求,将赔款从白银转换为黄金,清政府将面临更加沉重的财政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国家破产。

于是,梁诚开始了他的斡旋之旅。



海约翰

1904年,梁诚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进行了一场关键的谈判。

在谈判中,梁诚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清政府无法承受黄金赔款的压力,可能不得不通过增加税收来应对,这将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对美国等列强在华利益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梁诚的坦诚和智慧,打动了海约翰,他承认“庚子赔款原属过多”,并暗示可以考虑减少赔款。

1907年初,驻美公使梁诚通过运作,与其深交的内务部与工商部主事者格斐路与斯特劳斯向美国总统发起提议。



罗斯福总统

梁诚紧紧抓住时机,获得了罗斯福总统的个人承诺,美国将多得的庚款退还中国。

后又经周自齐、伍廷芳两任驻美公使筹措,终于敲定了美国首次退回庚款议案。

1908年5月议案正式被通过,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核准将美国庚子赔款数额下降,退还1000万美元。

三、退还与叫嚣

在美国通过退还庚款议案后,美国退款已成定局,那接下来就是退款用途的问题。

当时国内对退款用于何处一时争端不断,国内各势力对此虎视眈眈。

北洋军阀袁世凯等人想借庚款修路来实现其扩军计划,清廷老官僚徐世昌,主张用其办银行来开发东北三省以应对日本的侵略。

最后美国政府从自身利益及国际形势出发,决定将其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直到1909年10月,首批庚款留美生被派出,历时一年有余。其中时间虽短,但给中国的未来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在这些留学生里,有着现代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哲学家金岳霖、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这些为国奋斗的热血青年为落后腐朽的清政府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北洋政府成立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为庚子赔款的退还带来了新的转机。

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阵营,停付了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赔款。



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中国终止了对战败国的赔款支付。同时,新成立的苏联政府放弃了原沙俄在中国的部分特权,包括庚子赔款。

随即,各个国家在这一波的风潮之下,开始出现关于退还庚款的讨论。

比利时和荷兰分别在1925年和1926年退还了剩余的庚子赔款。

1930年,英国国会通过法案,放弃中国尚未支付的庚子赔款,这些国家都效仿美国,规定将退款主要用于文化教育事业。

意大利则在1933年宣布,民国政府不需要再支付该年以后的赔款。

在八国联军之中,只有一个国家始终格格不入,那便是日本

日本一直持续索要庚子赔款。当然,碍于国际舆论,他们决定将中国对日庚款的剩余部分用于所谓“对华文化事业”。

北京政府虽然与日本订立了《中日文化协定》,但实际上中国并不能自主掌握这笔赔款。

庚款的处置权仍操在日本手中,庚款的去向也很少真正用于中国的文化事业,多数是投在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各种文化事业上。

在庚子赔款的支付过程中,有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但国民政府仍继续支付对日庚子赔款,显示出当时政府的软弱和无奈。

这种“信誉卓著”的行为,实际上成为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助力。

直到1939年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才发出通告,停止支付庚子赔款。



当中国彻底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之后,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升,以及日本自身地位的下降,日本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对华政策,包括庚子赔款问题。

但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后,为了得到美国的支持,在日本赔偿问题上采取了妥协的态度,表示可酌情核减或全部放弃赔偿。

1949年之后,为了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国家领导人采取了向前看的姿态。



周恩来总理指示,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因为如果要求赔偿,其负担最终将落在日本人民头上,这不符合中日世代友好的愿望。

最终庚子赔款的退款问题,也随之消散在了历史之中。

四、尾声

各国放弃庚子赔款的过程,不仅是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结果,也是中国外交努力的体现。

尤其是美国的退款行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留学生。

而日本在军国主义的荼毒下,毫不掩饰其对中国的侵略意图。

而之后中国的有力反击,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图谋。

这段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从屈辱中觉醒,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这段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和影响,却永远铭记在心。

参考资料:

1、《辛丑条约》原文 凤凰网



2、中国通史第五十三章——《清朝的覆灭》



3、论文:《辛丑条约》与庚子赔款退还始末(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