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的雾气还未散去,贵州聚福牛源养殖有限公司的饲养员李卓已经启动了撒料机。22个标准化牛舍里,900余头贵州黄牛和西门塔尔牛闻声而动,咀嚼声此起彼伏。

牛舍监控室内,该公司执行董事谢朝伟盯着屏幕上的草料配比数据,顺手给手机里的“28 安心养”养殖群发送了一条温度预警信息。这个由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安顺宽益联标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的SPV项目,曾是中航贵飞三线建设时期遗留的荒废厂房。


牛舍。

在安顺经开区党委、政府“腾笼换鸟”政策支持下,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500万元对旧厂房进行智能化改造,如今走进厂区,只见牛舍内通风系统嗡嗡运转,食槽里新鲜草料散发清香,膘肥体壮的牛群或卧或立。

“我们用‘28 安心养’模式,农户出资20%领养牛犊,公司提供技术、饲料和回购,出栏后利润按比例分成。”谢朝伟抓起一把身旁的混合草料并表示,这种“公司+农户+数字化”的模式,让周边50余户农户实现了“零风险养牛”。


涮牛肉。

政策赋能,小产区的全链破局。早在2023年,贵州省《支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出台,次年更将肉牛产业定为全省农业“首位产业”。在这场突围中,安顺经开区以区位与产业底蕴为支点:沪昆高速、安六城际铁路形成“3小时达粤港澳、4小时覆盖川渝贵”物流圈,该区幺铺镇更是自19世纪80年代便累积出牛肉交易的传统,成为产业升级根系。

“我们用政策杠杆撬动全链布局,让小产区迸发大能量。”安顺经开区农林牧水局副局长席邦德介绍,近年来,安顺经开区肉牛养殖政策“组合拳”迅速落地,不仅设立了产业基金,重点扶持关键环节,更有相关金融产品,以肉牛活体抵押等方式提供养殖资金支持。

此时,距离贵州聚福牛源养殖有限公司3公里外的安顺宏屠畜禽屠宰有限责任公司,正以每分钟2头牛的速度运转,这里每年5万头的屠宰量,不仅消化了本地养殖量,还吸引了云南、广西的牛源流入。


牛肉火锅。

“传统屠宰损耗率超8%,我们通过精细化分割,使出肉率提升至68%,单头牛增值3000元。”安顺宏屠畜禽屠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负责人刘志强告诉笔者,该企业打通“一产到二产”关键节点,全封闭生产线实现电麻致晕、真空采血等智能化操作,45分钟便可完成一头牛的屠宰流程。

值得关注的是,安顺宏屠畜禽屠宰有限责任公司的三级污水处理系统使废水回用率高达70%,屠宰废水经处理后可用于绿化灌溉。此外,在鲜肉配送过程中,该企业的冷链物流配备了GPS温度监控,-18℃恒温运输确保高品质牛肉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加工增值,鲜牛肉变“金链条”。走进位于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的贵州高原颂食品有限公司,牛肉干制品的香气扑鼻而来,产品加工环环相扣,安顺经开区肉牛养殖的附加值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升。

“目前有7条生产线,日处理鲜牛肉能力达10吨,并配备符合国家要求的食品检测室,主要生产风干牛肉、手撕牛肉干等系列农特产品。”贵州高原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平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肉类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从2012年成立至今,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企业。

为快速推动肉牛深加工产业发展,安顺经开区围绕肉牛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较广、带动能力较强的肉牛深加工企业。结合幺铺镇深厚的牛文化底蕴,该区正在进一步加大牛角、牛骨、牛皮等文创产品开发,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安顺经开区共有牛肉及牛副产品的生产企业7家,以高原颂、黄龙食品为代表的两家企业今年一季度完成总产值达2000万元,同比增长超15%。

消费裂变,“养殖场”到“舌尖上”。暮色中的幺铺镇,牛肉火锅店热气蒸腾。78 号毛肚火锅老板陈廷洪忙着招呼客人:“随着天气转暖,我们每天接待客人也不断增加,日营业额达5000元,周末的时候接待客人更是平时的两倍。”

此前,幺铺镇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肉牛集散地,如今该镇“肉香不怕巷子深”的牛肉火锅产业发展迅猛,镇上26家牛火锅店日均营业额均超过4000元。为此,安顺经开区乘势而为:打造“幺铺牛肉火锅”这一区域品牌,统一食材标准与烹饪工艺;依托十里荷廊风景区、阿歪寨以及牛蹄关古村落等旅游热,推出“牛文化体验游”,游客可参与喂牛、参观屠宰加工,再到火锅店品尝鲜牛肉。

从三线老厂房到智慧牧场,从单一养殖到全链布局,安顺经开区的肉牛产业正在书写新时代“牛经”,这本“牛经”,是养殖户的增收账本,是工程师的创新配方,更是一座西部新城的产业希望。(图/文 杨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