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竞争不算激烈”——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家庭,正为了孩子的教育踏上移居之路,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试图寻找一条“别样的出路”。
在当下的大国升学压力几乎无处不在。孩子们从学前阶段就开始奔波在培训班之间,即便一路奋战到大学,最终依然可能在“学历贬值”的现实面前望而却步。不少父母因此开始重新审视孩子的未来:拼尽全力真的值得吗?这或许正是越来越多中国家长如今将目光转向日本的原因。
“至少日本的竞争没那么激烈。”这是42岁的吴丹(化名)最终决定移居大阪时,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2022年,吴丹带着17岁的儿子和13岁的女儿,凭借“经营·管理签证”来到日本大阪,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她在大阪经营一家咨询公司,而这场人生迁徙的真正驱动,正是对子女教育环境的渴望。
她坦言,在国内光是给儿子投入的教育费用就超过1000万日元,甚至还送他参加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但心中的焦虑却越来越重——努力了这么多年,未来却仿佛仍被一团迷雾遮挡。
移居后,儿子考入大阪的一所私立高中,每周坚持四天补习,目标是东大。在吴丹孩子就读的补习班“Argus升学会”,如今有两成学生是中国人。
这个最初只面向日本本地学生的小机构,如今在社交平台上被中国家长视为“冲顶东京大学”的潜力跳板。特别是在“小红书”等平台的推动下,补习班的中国学生人数逐年增长,甚至设立了专门的中文教室。
在日中国人数量及18岁以下青少年的比例变化情况
这些家长中很多是通过“经营·管理签证”来到日本。只需注册资本超过500万日元并设立办公地点,便可申请签证,全家一起迁居,看似是“为了创业”,其实是为了孩子。
类似的趋势也出现在日本的国际学校领域。东京的EGCIS升学辅导机构,从2018年起就不断接到来自中国的线上咨询。甚至有些家庭人还未搬家,就已经通过网络开始了日本的升学预备。
除了补习塾,日本的国际学校也成为中国家长的热门选项。原因不难理解:比起中国动辄几十万元人民币的国际学校学费,日本的国际学校一年只要两三百万日元,还生活便利、安全感强。
有些家庭甚至在尚未移居前,就已经在线上开始为孩子报班铺路。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就连欧美本地的国际学校收费,都不见得比中国低。日本在学费和环境上的‘性价比’,的确非常有吸引力。”
更现实的是,对于不少中国家长来说,原本首选的留学国家——美国,近年来签证收紧、安全问题频发,已经逐渐变得“遥不可及”。“美英太卷又不稳,日本就成了最可控的选项。”这句话在不少中国家长之间流传开来。语言距离不远,文化环境相对熟悉,又有大量华人先行者打下基础,下一步的决策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东京大学的数据也反映出这股趋势的蔓延:截至2023年11月,中国留学生人数已突破3500人,占全校学生的近一成,五年内增长了1.3倍。
“我们来日本,不是来躺平的。”在一场家长沙龙上,一位孩子刚考进开成高中的中国妈妈笑着说。她的话也正好回应了日本媒体最近的一句热评:中国学生已经从中国,卷到了日本。
而在日本本地家长看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名额越来越紧张,让他们既焦虑又无奈。他们以为的“留学生只是来镀金”,现在却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个新变量。
在这些“教育移民”的背后,一个个看似微小但实际联结紧密的中国人社群,也在日本各地悄然扩展。
比如陈芳玉(化名),她在大阪开了一家小咖啡店,孩子正在当地公立小学上学。虽然她自己至今不会说日语,但她依然很满足:“孩子放学后能晒着太阳跑到脸颊通红,这样的生活以前很难想象。”
为了互帮互助,她在咖啡店里组织沙龙活动,还拉了一个500人的微信群,主题从“日本医保怎么报销”到“房东说这句日语是啥意思”,微信群里早就聚集了500多个家长,每天从教育、买房、办签证聊到考东大……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无缝融入当地社会。许多中国人移居多年,依然不懂日语,但“也不觉得有必要”。
东京大学教授阿古智子指出:截至2024年6月,中国籍的永住者已超过33万人,比十年前多了12万。从社群构成到生活方式,一个在日本的“微型中国”正在悄然形成。
不过,她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观察:“如果这种‘自我封闭型的社群’继续扩张,长远看可能会加剧与本地社会的隔阂。在日本社会面临少子化和劳动力短缺的今天,是否能真正接纳、融入更多外来人口,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课题。”
但这也带来新的挑战。她提醒道:“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自成体系地生活时,也有可能加剧与日本社会之间的割裂。如果日本希望用移民弥补人口与劳动力的缺口,就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与外来者实现真正的共生。”
在东京的街头、京都的校门口、大阪的小巷子里,那些背着书包、说着半生不熟日语的中国孩子正慢慢长大。而他们身后的父母,也在一点点地适应这种“竞争不那么激烈,但更需要韧性”的日子,教育或许只是这场迁徙的起点,接下来的路还很长。
5名中国儿童入学日本的跟踪纪录片
如需咨询留学的家长可加群:
资料来源:网络综合整理,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