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读苏轼诗,至游庐山数首。
一提到苏轼与庐山,朋友们刻到基因里的记忆肯定蹦入脑海,呀,你是想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好意思,你猜错了。经常读我文章的朋友应该晓得,我其实不太写苏轼最著名的那些诗词文章,因为那些我们从小就学,到了短视频时代,又有很多帅哥美女专家学者不停分析、讲解,该讲的,都被他们讲完了。
所以,我其实倾向于在苏轼的原著里发现那些人们不太熟悉却很有趣的诗句。
或许,它们不是名篇,却也可能是名句。或许,连名句都不是,却能反映他当时的心境;或许不能反映心境,却在无意间记载了一个故事……
今日要讲的,乃是《初入庐山》三首的第二、第三首。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我的爱苏小群里,归来堂大哥还开玩笑说,被我传染了。
传染什么了呢?
原来,我常在群里讲我做的梦,他便也做了个梦,梦到我见过喜讲诗词的杨雨等美女教授……甚至还有点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味道,觉得自己不是梦呢,而是我真见过杨雨呢……他还说,我给你个建议,如果将你的梦出个集子,就叫《梦里笔谈》。
我哈哈大笑,告诉他,沈括会给你报梦说你侵权的。
不过,我们的梦,注定只是一时之乐,无法传之后世,但苏轼梦庐山,却随着他的诗词而流传了下来。
然则,读到这首时,我倒不觉得梦有多奇特,而是第二句,实在太口语化了,简直没了诗意。
或许,这是他跟白东坡学的?据说,老白的诗要念给老婆婆听,她听得懂,他才落笔成锤呢。
至于第三首,就更好玩了。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哇,那是苏轼耶。
呵,人家现在叫苏东坡好不好?你不晓得他种了块地吗?
怎么不晓得,还在那里建了个雪堂,来了客人,就住里面呢。
那时的苏轼,并不会觉得《题西林壁》写得有多好,基本操作,一般水平而已。但他在写人人识故侯时的兴奋劲,是一个久遭废置之人重被万人追捧时的骄傲,是“旋抹红妆看使君……相排踏破茜罗裙”的重现,那种舒爽,换了谁都很受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