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四月转眼步入五月,气温刷刷往上蹿,身边的朋友却总会抱怨:闷热、乏力、湿气重,连饭都提不起什么兴趣。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扰?明明市场满目清鲜,却不知如何为家人调一桌清香爽口的季节好味。
别急,这次我就和你聊聊,立夏之前值得“使劲吃”的四类菜,如何一口清新,把身体调到最佳状态,为盛夏积蓄健康与胃口。食补的威力,总在不知不觉中沁入骨髓。
强骨——春末夏初的“补钙窗口”,别错过
你还记得小时候长个子慢,家里总逼着喝骨头汤、啃排骨吗?那时觉得吃饭就是应付,如今回头看,这些“念叨”里都是养生的智慧。
骨头汤、虾皮蒸蛋、豆腐炖菜,这些家常搭配其实正中时节养骨的下怀。
为什么选春夏交替“补骨”?因为阳气生发、血脉调和、钙吸收率最高!比如猪骨炖山药,汤色乳白,入口温润,山药细腻裹着骨香,唇齿间黏稠柔滑,恍若春雨滋养骨肉。
想让孩子长得快、老人少骨痛?这时候,多安排几次骨头汤,别怕麻烦!
小技巧分享:炖骨汤时记得冷水下锅,慢火煮沸更容易出钙。山药去皮用手套,防止黏液弄得手痒。如果想口味更清淡,豆腐、蘑菇与排骨一起炖,会多一份鲜香和滑嫩。
去湿——一盘小菜,“扫”走春天的困乏
春夏之交的湿气,总让人浑身酸软、头晕四肢沉。尤其南方,湿气好像在地板爬,连空气都是黏的。家里老人说,春天吃薏仁、赤小豆最去湿。原先总嫌弃这碗粥寡淡无味,长大后才懂,这才是真正会照顾身体的饮食。
薏米赤小豆粥,吃上几次,会感觉整个人都“清透”起来。再来一盘清炒豆苗,翠绿鲜亮,镬气四溢。一筷下去,脆嫩鲜香,又带一丝泥土的甘甜,仿佛唤醒了沉睡的元气。
这里我再加一味私藏——冬瓜。立夏前的冬瓜水足汁多,与虾皮一炒,口感清甜,是湿重体虚的好友不二之选。
小技巧:
薏米、赤小豆提前一晚浸泡,煮时加点橘皮去腻,香气翻倍。炒豆苗、冬瓜千万别久炒,50秒出锅最爽脆。
开胃——一口清香,唤醒好胃口
天气一热,“没胃口”成了每个家庭的通病。其实中国人会吃,早就有治办法。想唤醒味蕾?当然靠酸、靠鲜、靠“动感活力”。
我记得有年四月,一家人因忙工作冷落了餐桌。奶奶一锅芥菜肉片汤端上来,淡淡苦香中混着肉的鲜甜,小葱点缀其间。喝一口,全身毛孔像张开了一样,所有倦懒、忧虑都被驱奔到云外。
还有最经典的凉拌三丝(胡萝卜、黄瓜、粉皮)。加点米醋、鲜酱油、蒜末、香菜,一拌就能闻见泼辣的清新气息,脆生生的声响在嘴里开团舞。夏天的懒散,被这一口快意治愈。
小技巧: 酸味来自米醋,别怕要多一点点,还可以加一丢小米椒碎,辣醒神,酸开胃!
补身——借时令,养足底气正当时
“立夏前一补,全年都精神。”老话果真有理。此时阳气初升,身体最适宜温补,不可错过鸡鸭鱼蛋、小米山药、枸杞百合。
说到这里,分享一个我从小光顾的家乡菜:小米山药粥。黄澄澄的小米,加上雪白的山药丁,熬制半小时,盛出来金汤翻滚、夹着淡淡清香。喝下去胃暖,心也暖。
还有一道家常鸽子汤,加入枸杞红枣,汤色红亮,鸽肉细致如云朵入口即化。鸡肉则适合姜葱快炒或清炖,搭配些时令蔬果,既补身又不腻重。
选购建议: 鸡、鸭、鸽挑散养的,肉质韧性强。山药选外皮光、体形胖的,小米挑颗粒金黄杂质少的。
文化小贴士:
春补在中国自古有源。有句诗云:“蔬食辅以羹,和气顺四时。”意思就是顺着季节饮食,身体更健康。唐宋本草,皆有立夏前宜食清、淡、鲜的记载,可见老祖宗的“食补理论”是有科学道理的。
人体如同一座城,成熟的饮食能筑一道结实的护城河。立夏前,我们用清新爽口的“四类家常菜”,帮自己和家人建立春夏交接的防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