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是办学治校、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能力之一,北京二中在坚持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中,始终将课程管理作为撬动育人方式变革的杠杆,着力构建现代学校课程管理体系。
以顶层设计思维引领课程规划与创新。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是国家意志、学校特色与学生需求多元融合的系统。我们将百年的办学积淀与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相融合,倡导建立育人的“大时空观”,系统、长程、整体地对育人路径进行设计,通过整体、联系、动态地设计小初高全链条育人课程,形成一体化课程供给,构建高质量的教育生态。学校课程建构实施集团校小初高一体化育人,主动联系生活实际、服务社会发展,通过深度整合、分段部署、精准衔接、持续培养,实现学校“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以文化管理智慧滋养课程生态体系。课程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浸润。学校倡导以“空气养人”理念营造育人生态场,以百年老校文化涵育时代新人。将“空气养人”的办学理念转化为课程文化基因,构建起“显隐结合”的育人生态场:显性课程强调知行合一,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知识向素养的转化;隐性课程注重润物无声,将校史文化、建筑美学、师生关系等要素转化为教育介质。“教育即生长”,我们通过构建课程生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发展环境。
以协同管理机制重构课程建设格局。学校成立了以课程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校课程管理和开发团队,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及课程专家等组成。多元化的团队构成,确保了课程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发展性。学校注重团队的人员协作,不仅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和创造性,关注学科内部的专业建构,还通过组建跨学科领域的专家团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间的引领分享和经验交流,推进课程在各学段间的有效衔接。学校还将家长、社区等社会力量纳入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中,有效推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形成多元共治的课程管理格局。
以个性化管理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学校课程管理突出个性化,赋予学生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和学习自主权。通过“选课走班制”,将学生“走班”和教师“走师”相结合,实现“一人一课表”“一人一个工作坊”“一人一间实验室”,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多元选择中发现志趣、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校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支持系统,构建科学、系统化的课程管理体系,通过智能化的数据管理和资源配置,确保课程设置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还以评价结果为牵引,积累形成学生成长数据库,达成学生素养水平与潜能发展的“画像共识”,进行课程分类以及相匹配的课程供给,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培养。集团各成员校之间也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跨校区课程管理。
(作者系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5日 第05版
作者:薛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