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带1000元人民币,回国时还是1000元,外籍人士换零何时不是难题?
外国游客不光想来上海看风景,还想看看中医,能行吗?
随着上海在国际游客心中“中国新手村”的形象日益巩固,一些真实的问题和需求也浮出水面。如何更好地满足外国游客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让他们见到真实可亲的上海?如何结合入境旅游的现实需要,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4月24日,上海市政协组织驻沪领馆官员、外籍友人,来到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开展了一场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入境旅游相关内容的专题座谈会,14名外籍人士畅所欲言,为上海打造“入境游第一站”贡献一线心声。
国际都市,还能更好
如果要粗略总结座谈会关键词,“支付”“签证”“语言”一定榜上有名。
上海外卡pos机已经达到9万台,但日本驻沪副领事青山宝世感受到,和真实的支付需求相比,这个数量还不够。他希望更多的餐饮等消费场所能接受pos机支付。而泰国驻沪总领事彬娜·安平乐则希望能有更多的宣传和更多元的支付手段,让游客知晓应该如何绑定移动支付,即便有意外发生,也有别的支付方式来避免尴尬。
移动支付需求的上升,背后是游客数量的真实回归。根据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程梅红在座谈会上提供的数据,过去的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超过670万人次。
这中间,不断扩大的“免签朋友圈”功不可没。弗吉尼亚大学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君廷期待着过境免签政策停留的时间能够更长,这样他可以带着学生更深入感受中国。印尼驻沪总领事邯伯盼则希望印尼和中国能进一步推进免签政策,利好双方出行。
游客变多了,玩得更深了,语言问题也更为显现。尽管上海街头英文标识很全面,但上海合川莱茵中医医院特聘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国教院客座教授洪原淑提到,作为非英语国家人士,如果没有母语引导,依然会存在辨识困难的问题。她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多语种的服务引导,打破语言的“巴别塔”。
除去遇到的不便之外,不少外国代表还期待上海能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会上,上午体验过的苏州河项目被反复提及。越南驻沪总领事阮世松表示,这是他首次体验苏州河游船,非常惊艳。如果能在数字平台上更多地推广,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贝卡尔特集团原业务战略发展高级顾问贺俊云则提到,上海可以进一步开发丰富的大学旅游资源,既招揽游客,也可能为城市带来青年人才。
深化交流,友谊长存
无论何时,民间真实、多元的交往,都是深化互信、扩大交往最有力的支持之一。
彬娜·安平乐注意到,随着落地免签、过境免签政策的推行,她的朋友们已经开始选择在上海聚会——甚至不在曼谷和清迈。根据程梅红的分享,今年以来,韩国、日本、泰国已位列上海旅游客源地前三。马来西亚、印尼客流量增长同样迅速。周边国家和中国的交往越发活跃。
阮世松也在发言里提到,对于越南游客来说,上海是他们在电视剧、历史书里经常见到的城市。上海、北京、云南是越南人赴中国游最热门的3条路线,“去年有300万中国游客来到越南,越南也有300万游客来到中国”。
本月月初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后一周后,习近平主席出访在周边国家引发热烈反响。越南驻沪总领事阮世松表示,今年是两国建交75周年暨越中人文交流年,是两地人民加强交流的好时机。两国可以进一步深化政商合作,巩固两地交流成果。譬如说,两国旅游机构也可以加深合作,互相参加旅游文化周等。
“我特地咨询越南旅游局的朋友,问他们对上海打造入境旅游有什么建议,他们说,希望能在政府层面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阮世松说。
开门建言,有呼有应
“我非常赞赏政协的开放性,他们与本地人,甚至是外国人就上海的发展规划进行咨询和交流,他们想听听我们的建议,这是一个非常透明的做法。”正式发言前,斯洛伐克驻沪总领事伊戈尔·帕佐拉克先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他和家人在上海居住多年,这样的交流让他感受到城市的归属感。
这已经不是市政协第一次邀请外籍人士来到座谈会。去年,同样在这里,市政协举办了两场外籍人士专题活动,分别就外籍人士在上海居住和工作情况、助推上海工博馆建设听取意见建议。
座谈会最后,程梅红对外籍人士的呼声做了逐条回应。她表示,未来上海文旅局会牵头多部门,结合本次座谈会反复提到的具体问题,协同多部门,开展专项行动,让游客们在上海有更好的体验感。譬如继续优化语言服务、便利支付环境等诉求,都将在接下来有更切实具体的改进。
“我常跟孩子们讲起,苏州河曾经是什么样子,以及中国如何将如此广阔的城市地区变成一块非常有吸引力的土地,用于旅游、生活、文化,以及一切。我们钦佩上海作出的努力并祝贺上海取得的成就。”伊戈尔·帕佐拉克说。
原标题:《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上海如何变得更好?这群外国人有话要说》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