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年 12 月的某个场景,苏联远东第 1 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上将捷连季・什特科夫正与另外两位苏联将军围坐在一起,就朝鲜第一次选举的细节展开讨论。推杯换盏之间,朝鲜未来的政治格局便被匆匆敲定。然而,这场攸关朝鲜命运的会议,竟无一名朝鲜人受邀参与。

彼时的朝鲜政治格局,与现今外界所认为的金家大权独揽大相径庭。金日成仅是朝鲜众多领导人之一,朝鲜内部存在四个派系相互制衡。

首当其冲的是以金日成为首的游击队派,该派成员大多出身抗联游击队,后并入苏联远东 88 旅。尽管人数不算众多,但占据的职位颇为险要,在朝鲜内部政局中起着主导作用。

紧接着是以金武亭、朴一禹、金枓奉、金雄等人为代表的延安派。延安派成员多为前中国共产党成员,其中金武亭是 20 名参加长征的朝鲜战士中,唯一活着抵达延安的;朴一禹更是担任过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并发言。此外,四野向朝鲜输送了大量中基层军官,使得当时朝鲜团营一级指挥官基本都是延安派成员。

与此同时,还有来自苏联的莫斯科派,以及来自朝鲜沦陷地区的南方派(国内派)。在这一轮选举中,莫斯科派和南方派获得了最多席位。

捷连季・什特科夫,作为苏联当时仅有的三位上将级政委之一,其导师安德烈・日丹诺夫是斯大林的继承人之一,长期主管苏联意识形态工作,什特科夫堪称苏联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师级人物。金日成在朝鲜地位的稳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支持。什特科夫不仅设计并起草了朝鲜土地改革法,还在莫斯科与斯大林一同编撰了朝鲜 1948 年宪法,更下令逮捕朝鲜境内所有反动派,并将他们送往西伯利亚的战俘营。在朝鲜劳动党组建期间,他一手扶持金日成上位,同时安排莫斯科派的许嘉谊、朝鲜南方派的朴宪永担任副委员长,以制衡金日成。此外,鉴于游击队派(金日成派)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什特科夫大量启用莫斯科派和南方派的知识分子,使得朝鲜行政系统充满了苏联色彩。1948 年朝鲜建国后,什特科夫出任苏联驻朝鲜大使。当时,朝鲜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必须先在苏联大使馆预读并获得批准,更为重要的决定,甚至需得到苏联政治局的审议。就连 1948 年 2 月朝鲜军队正式成立时,是否组织阅兵,都要捷连季・什特科夫请示莫斯科方可定夺。

此时的金日成,处境着实憋屈。表面上,他是朝鲜劳动党的委员长,但军事系统被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延安派掌控,行政系统又落入莫斯科派和南方派手中。在笔者看来,这或许正是金日成积极推动朝鲜战争的重要原因 —— 他急需一场战争来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

遗憾的是,事与愿违。1949 年 9 月,苏共政治局否决了金日成提出的南下作战计划。苏共不愿因过度的民族主义热情,而陷入与当时世界唯一核大国美国的全面对抗。

然而,到了 1949 年底,局势发生了变化。8 月,苏联成功试验了第一枚核弹;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情报报告也证实,美国并不认为朝鲜对其战略利益至关重要。在这种新形势下,朝鲜战争的赌注看起来风险较小。

历史在此关键节点,捷连季・什特科夫大使犯下了一个重大错误。这位意识形态领域的老手,不知是出于对金日成的同情,还是想拿朝鲜赌一把,为自己的导师增添政治筹码,他前往莫斯科游说斯大林,劝其接受金日成的主张。

1950 年 4 月,金日成赶赴莫斯科,花费几周时间商讨作战计划。金日成和什特科夫向斯大林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进攻将迅速推进,战争将在三天内获胜,南方的游击运动已然壮大,预计会爆发大规模起义。” 他们宣称这场战争将是一场 “几乎没有代价” 的短暂胜利的闪电战,什特科夫甚至预测这场战争不会引发西方的介入。最终,斯大林被说服,苏联将军被派往平壤制定作战计划,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如期爆发。也正是通过这场战争,朝鲜迎来了那轮被喻为 “永不熄灭的太阳” 的深刻变革。

延安派的核心军事力量,主要源于四野移交的三个朝鲜族师,即 164 师、166 师以及 156 师,后分别改编为朝鲜人民军第五师、第六师和第七师。这三个师总计 3.7 万人,从师长到士兵,皆为四野的老底子,堪称朝鲜人民军的绝对主力,同时被委以朝鲜南下作战先锋的重任。

其中,164 师(人民军第五师)在师长李德山的率领下,先是在三八线击溃韩国第八师,又击退韩军第 3 师,一路将韩军逼至釜山防御圈。而 166 师(人民军第六师)在方虎山的带领下,从三八线一路打到釜山,战斗中击毙韩国陆军参谋总长蔡秉德,在洛东江战役中更是击退了美军第 24 师第 29 团、美军第 25 师第 27 团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名将沃克将军不禁称赞:“朝鲜第 6 师的机动是朝鲜战争迄今为止最好的机动作战。” 由此可见,朝鲜人民军前期展现出的超强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四野的深厚底蕴,而非单纯人民军自身的强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