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9年之前,苏联自身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军队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比较低,截止到1937年苏联常备军只有大约130万人,这对于一个总面积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显然很不够用。随着世界局势的改变,战争的风险越来越高,斯大林同志在1939年决定实行军事改革,其中重点要加强苏联的装甲部队建设,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斯大林同志提出了一个非常疯狂的计划,我们要组建一百个坦克师(或机械化师),其余的师全都要摩托化。
苏联军事改革的背景
在1939年时曾经的红白内战已经过去了十九年,在内战结束后苏联开始大规模裁员,随着第一次五年计划开始,大量劳动力进入工厂,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然进入工厂的人数多了,进入军队的人数就会相应减少,在1937年,苏联常备军人数下滑到了130万人,其武器装备也明显落后于时代。
陆军使用的武器普遍是20–30年代初期生产的,虽然在火炮、步枪等方面还不太明显,但是在更尖端的坦克、飞机等武器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了。苏联的坦克依然是几吨重的玩具,就和日本的豆战车一样。飞机大部分还是老式的双翼螺旋桨飞机,性能非常差,发动机运行几十个小时就要报废。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苏联有足够的能力为军队生产先进武器,斯大林眼看着对面的德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尤其是1939–1940年德军装甲部队横扫西欧,更让斯大林同志坚定了建设装甲部队的决心,但是这个决心有些过于“坚定”了,斯大林希望在军事改革结束后苏联有100个坦克师(机械化师),其余所有步兵师全员摩托化,打造出一支半机械化半摩托化部队,简直是激进到了疯狂的地步。
苏联夸张的机械化部队建设
在1939年苏联有四个坦克军和几十个独立坦克旅,如果光看数量这些部队和当时的德军差不多,只需要加强质量建设就可以锻造出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了。但是斯大林同志不满意,在他的理解中,多就是好,大就是好。因此在间战期间苏军拼命建设坦克师、机械化师和摩托化师,简直到了魔怔的程度。
在1941年开战前,不算一些杂七杂八的半摩托化部队,苏联有足足29个机械化军(下辖三个师),31个机械化师和2个摩托化师。其中这29个机械化军也可以叫做坦克军,因为每个机械化军下辖三个坦克师(其中机械化第五军下辖四个坦克师),每个坦克师满编375辆坦克。另外31个机械化师相当于一个摩托化师加上275辆轻型坦克。再加上两个摩托化师,每个师下辖67辆坦克。
光是填满这些部队就需要31534辆坦克,就问你怕不怕?苏联在这次军改中严重高估了自己的生产能力,虽然苏联在当时确实是世界工业大国,但是这可是足足31000多辆坦克啊?苏联怎么可能在短短数年间就生产出来?苏联工人就算把胳膊抡冒烟也做不到啊?因此在1941年开战的时候苏联坦克部队装备率非常惊人,有一半都算是精锐了。
除了装备严重不足之外,苏联有经验的军官、士兵也很稀缺。因为大清洗的原因,苏联军事指挥官几乎损失殆尽,新上来的全都是在军校里学了几年学的新兵蛋子。让他们指挥步兵都困难,更别说要求极高的装甲部队了。因为这些不利因素,苏军在巴巴罗萨计划初期被德军狠狠收拾,新建设的坦克军几乎损失殆尽。
苏联从1939年开始的军事改革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根,各国的军队建设历来都是循序渐进的,因为短时间内爆出来太多的部队根本没用,新部队不仅战斗力差,而且素质还低,到战场上根本用不了。但是苏联就不信这个邪,硬是将部队从1939年的130万人扩充到1941年的500万。结果自然不必多说,在巴巴罗萨行动中被德军完全摧毁,苏联之后只能重建军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