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报道
可穿戴超声
图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发的可穿戴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可穿戴心脏超声技术是近年来医疗健康领域的重大突破,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对超声设备的微型化、柔性化和智能化的设计,实现心脏功能的实时、连续、动态监测。2023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徐升教授在Nature发表论文“A wearable cardiac ultrasound imager”,报告了一种用于连续、实时和直接心脏功能评估的可穿戴超声贴片,引起广泛关注。同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刘进教授,亦为我院特聘教授、宋海波教授团队研发的可穿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图1),标志着可穿戴式心脏超声设备正式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超声探头采用柔性结构设计,可自然地贴合皮肤,突破了现有的医用体外超声探头无法长时间固定在患者胸前进行连续超声监测这一技术壁垒,帮助临床医生实现实时评估患者循环功能状态,并能在出现循环不稳定时做出快速的诊断和及时处理,因此在临床急危重重症救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穿戴式超声在新生儿围手术期的应用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于2024年率先在省内引进可穿戴心脏超声技术,用于围术期危重症患者的麻醉管理,并在1例出生3天的新生儿麻醉管理中使用了可穿戴超声监测。本病例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Frontiers in Pediatrics(2025年4月15日)(https://doi.org/10.3389/fped.2025.1567386),旨在验证穿戴式超声在新生儿围手术期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
病例报告
一名出生仅3天的新生儿,因上消化道出血,为明确出血部位,拟行无痛胃镜检查。但患儿术前心脏超声提示存在动脉导管未闭、三尖瓣少量反流。由于新生儿早期处于胎儿循环到成人循环的过渡时期,并伴有失血所致容量不足,围术期极易出现循环系统问题而加重病情,同时围术期容量的管理对于新生儿也极为重要,因此为了指导围术期循环管理,保障患儿安全,我们在术中使用了可穿戴心脏超声连续监测(图2),评估患儿心功能及容量,并以此指导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和液体管理。
图2.1 -术中可穿戴超声监测
图2.2 -可穿戴超声切面
术后在NICU我们继续进行了心脏超声的连续监测(图3)。该患儿胃镜检查明确胃、食管多发溃疡,经治疗术后第10天康复出院。
图3术后NICU内可穿戴超声监测
临床意义
经检索本病例为全球首次报道将新型的可穿戴心脏超声用于新生儿术中麻醉和术后NICU的管理,尽管目前这款可穿戴超声不是专门为新生儿设计,但通过无创、连续、实时的心脏超声切面监测,以较好的图像分辨率,帮助我们实时了解患儿心脏状况,并及时地调整干预措施,验证了可穿戴心脏超声在新生儿围术期循环可视化监测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危重新生儿循环管理提供新的监测方法。本例新生儿可穿戴超声运用是在我院多例成人危重症患者围术期可穿戴超声连续监测技术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一次新的尝试(图4-5)。
图4危重症患者手术麻醉诱导
图5 术中连续超声心动图监测
可穿戴心脏超声连续监测技术具有广阔的临床运用前景,可广泛用于急诊(院前急救、院前及院内转运的实时循环监测)、麻醉(危重病人围术期管理循环监测)、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连续超声监测)、心内、心外等相关学科的高危患者的管理。我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在储勤军主任的带领下,较早在省内倡导实施“麻醉科构建可视化诊疗体系”,大力推广床旁超声技术(point-of-care ultrasound)实现围术期“可视化诊疗”,从超声引导有创操作(超声引导的血管穿刺、神经阻滞)到气道超声、肺超声,及围术期TE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再到整合超声可视化推广。科室从设备引进、到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步推进可视化技术在围术期运用的普及,目前已实现科室2/3主治医师脱产3个月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培训和脱产3个月进行围术期TEE培训,未来科室将全员普及床旁超声技术,从整体上极大地提升科室临床麻醉的管理水平。我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于2021年5月引进华西医院刘进、宋海波教授团队的维思模围术期TEE培训体系,并成立"华西围术期TEE联盟-郑州辅导站"(图6),该辅导站成立以来先后举办10期围术期心脏超声培训班,为省内外培养200余名学员,受到学员广泛好评。
图6 郑州辅导站授牌仪式(2021-05-30)
本次报道的可穿戴心脏超声连续监测技术将会极大推动围术期可视化技术的运用普及,未来这种连续心脏超声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为循环功能的监测提供广泛的运用前景。麻醉医师应适应时代需求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围术期中的运用,为更多围术期患者提供安全保障。
出处:醉美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