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近,一位在德国留学的L博士(生的),把"翻墙"和走私罪生拉硬拽扯到一块,这篇发表在北京某老牌法学类C刊的“重磅”论文,被网友唾为当代学术版的"指鹿为马"。有知名学者坦言,出现这样的论文不奇怪(毕竟林子大了啥鸟都有),能在知名期刊堂而皇之地发表出来比较奇怪——所以,今晚有些人看来要失眠了~


继前阵子的学术不端事件之后,法学学术圈最近又上演了一出荒诞剧:某法学C刊像发传单似的甩出一篇宣称"翻墙等于走私"的神论文,被网友拿放大镜一照发现是皇帝的新衣后,又慌慌张张把论文推文删得比广场舞大妈收摊还快。这场闹剧比论文本身更值得玩味——当国家级学术殿堂的门槛低到能让狗洞都自惭形秽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怎样的学术生态,才能让这种魔幻现实主义论文登上法学权威期刊的王座?

这场学术事故最吊诡之处在于,荒诞的不是论文本身,而是它居然能过五关斩六将登陆法学C刊。就像菜市场出现注水猪肉不稀奇,但要是五星级酒店把潲水油端上国宴,那才是黑色幽默。那位留德刘博士的论文,好比用《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套路解哥德巴赫猜想,但凡编辑部的咖啡没掺工业酒精,审稿时总该察觉出不对劲。

可现实却是,这篇把VPN和走私罪强行拉郎配的论文,不仅顺利通过同行评议,还被当成学术成果镶上金边隆重推出。这种反智操作,堪比把广场舞神曲送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不是论文太狡猾,而是评审机制在裸奔。

深扒这场闹剧的幕后,活脱脱一部学术版《官场现形记》。

论文能登堂入室,无非三种可能:要么编审集体智商掉线,把学术黑话当圣旨;要么期刊把点击率当KPI,故意放奇葩论文出来制造话题;再不然就是传说中的"关系稿"发威,让学术镀金变成权力寻租。

看看期刊删推文时连整期目录都清空的操作,活像小偷被抓现行后连夜搬空仓库——这心虚程度,可比论文里的"数字国界"真实多了。有网友调侃:"原来法C审稿标准是摇骰子,摇到六就过稿",这笑话里分明裹着学术界的脓疮。

扒开法学界这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形式主义的虱子。现在的学术生产链,早异化成术语堆砌大赛。作者们像玩俄罗斯方块似的把"网络空间主权""数字治理"这些大词往上摞,只要码得够高够唬人,管它底下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审稿专家看着满屏"跨境数据流""主权赋权"就条件反射点头,活像被学术黑话驯化的巴甫洛夫的狗。这次翻车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那些藏在数据库里无人问津的奇葩论文,指不定比这篇更魔幻。

更值得警惕的是学术权力的江湖化。法学C刊本该是学术良知的守门人,现在某些却成了关系网的提线木偶。论文发表越来越像拼爹游戏:导师是谁、单位公章盖没盖对、课题经费后面跟着几个零,这些要素的权重可能远超过论文质量本身。就像这次事件,要不是网友较真扒皮,谁知道"神作"背后有没有学术妲己或者学术纣王在施法?当期刊编辑部的公章变成某些人的私人印章,学术尊严也就成了菜市场的讨价还价。


这场闹剧还暴露出法学研究与现实社会的严重脱节。作者坐在德国的图书馆里,用二十世纪的刑法框架解构二十一世纪的数字生活,这种错位感堪比用甲骨文写5G技术标准。更讽刺的是,论文里口口声声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学者,正享受着德国网上畅快冲浪的学术环境撰写这篇檄文——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研究姿态,活像在海鲜自助餐厅吃素斋的和尚,嘴里念着戒律清规,身体却很诚实地闻着龙虾味。当法学研究变成空中楼阁里的文字游戏,这样的学术成果除了给职称评审充数,对社会进步毫无卵用。

舆情海啸般的嘲讽背后,是公众对学术权威的信任危机。老百姓或许不懂"数据主权"的学理之争,但都知道刷个推不至于蹲大牢。当专家学者把常识踩在脚底大跳学术脱衣舞时,就别怪群众用唾沫星子给他们冲冷水澡。这次网友集体化身"学术纪委",用段子和表情包把论文钉上耻辱柱,本质上是对学术失范的民间纠偏——毕竟在段子手都能看穿的皇帝新衣面前,那些顶着教授头衔的专家学者,活像马戏团里穿着博士袍表演钻火圈的猴子。

这场荒诞剧最深的伤口,是捅破了学术共同体自我净化的神话。从论文过审到舆情发酵,整个链条上竟无一人站出来踩刹车。编辑部推文时有多高调,删稿时就有多狼狈,这种前倨后恭的做派,活脱学术版的"既要又要还要"。更可怕的是,如果没有网友的放大镜,这篇论文可能早就躺在各大法学院图书馆里,被后来者当作正经文献引用来引用去——想想那些对着"翻墙即走私"理论认真做笔记的法学研究生,这场面简直比论文本身更惊悚。

扒开这层学术画皮,我们看到的是一套畸形的评价体系在裸奔。C刊论文数早被异化成学术硬通货,导致期刊和作者形成心照不宣的共谋:作者需要C刊给简历贴金,期刊需要高产作者冲影响因子。在这种扭曲的供需关系下,学术质量成了可以妥协的变量。

当法学C刊都能变成学术垃圾的中转站,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法学研究的底线究竟在哪?是时候给学术生产来场大扫除了。该建立真正的匿名评审防火墙,把关系稿挡在学术殿堂之外;该引入公众监督机制,让网友的雪亮眼睛成为第三审稿人;更要重塑学术价值观,把那些忙着炮制学术黑话的"裁缝学者"请下神坛。否则,今天删得掉一篇荒唐论文,明天还会有更魔幻的"研究成果"从下水道里冒出来——毕竟在粪坑里捞金条,捞上来的多半是裹着金箔的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