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 AI 生成
本文编号 250424
全文共有 48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经常有人问我:行动力很低,总觉得很累,拖延症特别严重,有些只要几分钟就能做完的小事也硬是拖好几个小时,怎么办?
这其实可能不是因为拖延,而是因为你缺乏精力。
当我们缺乏精力时,身体会进入节能模式,这时,大脑会调低我们整体对外的功率,降低我们的执行能力。因此,我们就会容易疲劳,无精打采,总是提不起精神。
这可能也是许多人的困惑:好像自己的「精力槽」特别短,做一点事情就容易疲惫,什么都不想干。但别人却能够忙碌一天还神采奕奕,甚至还能出去玩,而自己只能瘫着什么也干不了。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的文章,希望能够帮你解决缺乏精力的问题,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1. 测试是否睡眠不足
有时候,我们感到一直提不起精神,其实可能是因为长期睡眠不足导致的慢性疲劳。
也许很多人以为,只要白天不困,就是睡够了。但其实不一定。
原因在于:大脑是有极强的自我适应能力的。一方面,当我们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时候,它会把身体内部的信号拦截下来,从而让我们感受不到「困意」;
另一方面,如果你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就会以为这是你的常态,于是,它会调低身体的功率,以尽量节省白天清醒时的能量消耗。
这表现在外,就是并没有明显的困意,但却总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睡眠不足呢?分享三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
1)正常的良好睡眠,其实是不需要闹钟的。举个例子,比如你希望自己每天8点起床,那么最理想的情况,是你不需要定闹钟,也能稳定在7:40到8点之间自然醒来,并且感到神清气爽。这是睡眠良好的情况。
但是,如果你需要闹钟把你叫醒,而一旦没有定闹钟,就总是睡过头,那也许就说明:你的睡眠其实是不够的,只是强行让自己醒过来。
2)白天的时候,找一个安静的、不受打扰的地方,放松地躺下(或者斜靠在椅子、沙发上),躺15分钟,让大脑从「警觉模式」切换到「自然模式」。如果你不小心睡着了,或者感到昏昏欲睡,这就说明,你很可能已经睡眠不足了。
3)如果你在生活中有过突然「宕机」的感受,感觉大脑似乎暂停了工作,比如突然间思维很凝涩、忘记了自己刚才在做什么、有一种「断片了」的感觉……这可能也是睡眠不足的表现,需要严肃对待自己的作息了。
如果你符合以上任意一条情况,那么,请一定好好调整自己的睡眠。
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是:避免在睡前1小时内玩手机、用电脑,否则大脑会持续兴奋,不容易产生困意。可以做一些舒缓的事情,比如看看书,练练字,听听音乐,让自己放松,确保能够更容易入睡。
也可以参考这两篇文章,里面有一些关于更好入睡的方法和技巧:
2. 养成随时运动的习惯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提过:运动锻炼,是提高精力上限的唯一方法。很多讲过的东西就不赘述了,今天分享一个很有用的要点。
可能不少人听到「运动」,就会觉得非常麻烦、非常辛苦,但其实不是的。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是:只要你动起来,哪怕时间再短、强度再低,也是有用的。
为什么呢?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一坐好几个小时,这是极其影响健康的。许多研究都发现,久坐(大约1-1.5小时以上)是损害身心健康最显著的日常不良习惯。
当我们久坐时,大脑中会有微小的脑区缺氧,尽管这种现象很细微,但日积月累,几乎必然会损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影响大脑调控和协调各部分脑区的能力。因此,经常久坐的人,很容易感到头昏脑胀、缺乏精神,原因就在于此。
而只要你站起来活动,不管你做什么,哪怕只是去接一杯水,你都打破了久坐的状态,避免让大脑继续受损。
所以,如果你完全没有运动的基础,那么也不妨养成日常生活中随时起来活动的习惯,尽可能地「不断切换状态」,避免久坐。
这一点,在学术上叫做「分散运动」。一次分散运动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生效呢?答案是:一分钟就可以。
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不进行正式的、大量的运动,而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穿插多次数分钟的分散运动,对提高精力上限、维持大脑活跃,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如果你实在没条件起来活动,那么也可以参考我之前分享过的「比目鱼肌俯卧撑」,最大限度减少久坐的伤害:
当然,如果要想显著地提高精力,那还是需要较高强度的锻炼。个人建议,每周2-3次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跑步、游泳、骑车……是比较有性价比的。
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础,那么中高强度的球类运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也很不错,效率会更高一些。
3. 调整大脑的昼夜节律
有些像我一样的夜猫子,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白天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到了晚上却神采奕奕,一点也不想睡觉。
这种状态,其实就是我们的昼夜节律紊乱了,大脑失去了正常判断昼夜周期性的能力。
如果你喜欢在晚上工作,那这样也未尝不可,但我个人不是特别建议。一方面,这会造成「社交时差」,降低我们在白天的专注力和执行能力;另一方面,这种状态也很容易使得你在晚上过度兴奋,导致影响睡眠,进而牵一发动全身,打乱我们的生活节奏。
所以,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情况,我比较建议你把节律调回来。
怎么调整呢?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光。
大脑的昼夜节律是靠光来判断的。当眼睛接收到高强度、偏蓝的光照时,大脑就会认为现在是白天,于是进入兴奋状态;反之,当接收到低强度、偏黄的光照时,大脑就会认为是夜晚,于是,开始调低我们的功率,准备休息……
因此,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就是:尽量在白天多让眼睛接收到自然光(也就是阳光),帮助大脑更好地「校正」节律。
比如:
早上起来之后第一时间打开窗帘,在阳光下洗漱和吃早饭;
通勤尽量避免全程待在交通工具里,留出一段路步行,晒晒太阳;
如果有条件,尽量在能照到阳光的地方工作,而不是躲在格子间里;
午休时,尽量抽出时间出去散步,多接收一会阳光……
(当然,在晒太阳的时候,也要注意做好防晒。感知阳光的神经元主要在眼睛上,并不需要让皮肤也暴露在阳光下喔)
同样,晚上的时候,则尽量多采用暖光和点光源。
比如:
把手机和电脑的色温调到偏暖;
多开暖色的台灯,少开大灯;
睡前一段时间尽量不要玩手机,避免蓝光刺激……
这样,一方面可以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昼夜节律,让大脑更容易进入休息。
4. 消解大脑后台的压力
很多时候,影响我们精力状态的,其实不仅仅是生理因素,还包括心理因素。
为什么呢?我之前在文章里讲过:神经科学家丽莎·费德曼·巴瑞特,提出过一个非常精辟的观点。她认为:大脑最底层的功能,是管理我们的身体预算。
什么是身体预算呢?它包含了我们所有具备的资源,以及所能够采取的一切行动。包括我们的经验、能力、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状态……诸如此类。
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精力」,其实也只是大脑在综合我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之后,所给出的一个象征「我们能够调动的资源」的参数。当我们感到精力不济时,其实很大的可能,是大脑觉得我们已经超负荷了,没有多余的资源处理别的事情了。
为什么大脑会觉得我们超负荷呢?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压力。
当我们被一些问题困扰,不断对它们反反复复地思索、权衡时,它们就会在后台堆积起来,形成慢性压力。长此以往,大脑就不得不分出很大一部分资源来处理这些慢性压力,那么剩下的能够调用的资源自然就捉襟见肘了。
因此,一个对提高精力非常有用的方式,就是处理好那些堆积在我们心上的问题,不要让它们形成压力。
当你陷入对问题的担忧时,可以试试这些方法,也许可以帮你消解掉压力:
1)把这些担忧写下来,列出它们可能的后果,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
2)逐项去问问自己: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高吗?如果不高,就不用管它;如果高,再针对这件事情,列出所有你能够去做的行动;
3)把行动安排到日程表或任务清单里面,安排时间去做,每做一件,就回到这张「担忧表」上面,把你的行动补充上去,让自己心里有底;
4)换位思考:如果现在是你最好的朋友来向你倾诉这些担忧,你会对他们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补充上去;
5)告诉自己:这些威胁实际上是一种挑战,是我增长经验、发挥能力的机会,也是让生活变得波澜壮阔的契机。
5. 为未来创造奖励和期待
如前文所述:我们的精力,其实可以看作是大脑对资源的预算管理。我们面临的压力越多,能够调用的资源就越少,那么相对来说精力就越少;反之,我们能够调动的资源越多,精力就会越充沛、越旺盛。
所以,有时候,得到一些奖励,其实也能够提高我们的精力状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许多人可能都经历过,当你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似乎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好好休息一下。但这时,突然收到一个好消息 —— 比如突然发了一笔奖金,某个期待已久的机会落到你头上,或者辛苦做出来的成果得奖了……诸如此类。
于是你立刻精神百倍,一身的疲劳都一扫而空,感到踌躇满志,做什么都有力气了,状态变得异常高涨。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超出预期的奖励,突然间给大脑注入了一大笔能量,让它重新感到安全、充盈、胜任感……因此,大脑感觉它能够调动的资源更多了,更宽裕了,从而提高我们的功率。
所以,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你提供精力,那就是为生活创造更多的期待和奖赏。
不妨先找一个时间,让自己不受打扰,静静地问自己:
有什么事情是能够让我感到快乐的?
我发自内心地想得到什么东西?
如果现在有一段不用操心的时间和足够的钱,我最想做什么?
可以是购买一件产品,参加一个活动,学习一个领域,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诸如此类。
然后,把它们安排到日历上,作为给自己的奖励。最好是设定在一个较远的期限,时间以一周到几个月内为宜。
不妨把一整年做成一张日历,当你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就把它安排到某个具体的日子上,慢慢填充这张日历。
当你疲惫的时候,陷入压力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看一看,让自己想象一下未来美好的景象。
这不但能够帮你更好地对抗压力,还能够为你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和精力。
6. 注意自己的饮食
最后,聊一个比较琐碎、又比较具象的要点:饮食。
1)摄入充分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最近读了一篇 2020 年的文献,它回顾了过往许多生化研究,发现:B族维生素(B1、B2、B3、B5、B6、B8、B9 和 B12)、维生素C、铁、镁、锌,在提供细胞能量、输送氧气和调控大脑功能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如果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能量不足和疲劳。
(文献标题:Vitamins and Minerals for Energy, Fatigue and Cogni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因此,还是那句话: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尽量做到多样化,避免长期单一吃某些食品,以防营养不良。
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让自己的食谱更全面,更丰富。
2)适当摄入一些蛋白质。
对大脑至关重要的两种神经递质,它们的原料都是氨基酸。
一种是多巴胺。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动力,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决策。如果缺乏多巴胺,你会容易觉得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当然更没有办法好好工作。
另一种是血清素。它能够调控情绪,让我们感到更舒适、更放松、更愉悦。如果缺乏血清素,你会容易感到焦虑,情绪低落,没法集中注意力。
前者的原材料是酪氨酸,后者的原材料是色氨酸。摄入充分的蛋白质,有助于提高这两者的分泌,让身体工作在一个更好的状态。
不过要注意的是,也不要摄入过多蛋白质而影响了碳水和脂肪的摄入,营养要全面,缺乏某一种都是不好的。
所以,如果你日常饮食习惯以碳水为主,不妨加入一些蛋白质,尽量实现均衡。这样可以为大脑提供更充分的动力。
3)避免促炎食物。
有些食物,如果摄入过多,可能会在体内引起慢性炎症。这些食物就称为促炎食物。
一旦体内有炎症,大脑就会立刻监测到它,虽然我们很难感知到,但它会影响大脑对身体的预测和预算控制。简而言之,大脑需要调配更多的资源,来抑制和消除炎症,那么能够供我们使用的资源就会减少,这就导致了精力的下降。
同时,当身体产生炎症时,各个器官的运转和大脑整体的协调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又进一步降低了我们的精力。
那么,有哪些食物属于促炎食物呢?
高辣、高盐、高油的食物,比如烧烤和油炸食品,尽量避开;
人为添加糖的食物,比如含糖饮料、蛋糕甜品等,尽量少吃;
过量的红肉(猪牛羊肉)也会加重炎症,可以将部分替换成白肉(鸡鸭鹅肉)和鱼肉;
高加工食品,比如熏肉、烤肉、火腿、香肠等,也要少吃。
希望今天的推送,能够给你一些帮助。
也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够更加精力充沛,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之中。
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