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战新
编辑|剑书
安徽,最近拿下一座沉甸甸的桂冠——中国汽车制造第一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各省份汽车产量排名中,安徽以76.17万辆位居全国第一,超过广东近10万辆。
不仅打败了四个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也把几个传统汽车大省(吉林、湖北、重庆、上海)远远甩在背后。
其直接原因,是2025年国家统计局调整汽车产量统计方式,从“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比如,此前比亚迪在西安、长沙、合肥、常州等地的产量被计入广东,而2025年起这些产量则分别被计入陕西、湖南、安徽、江苏,造成一次“数据大洗牌”。
但是,如果你了解安徽这几年在汽车制造上的逆天战绩,就丝毫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意外了。
2018年,安徽汽车制造全年产量为82.43万辆,排名全国第14位。
2024年,安徽汽车制造全年产量已跃升到262.03万辆,排名高居全国第2位。
这一次能掀翻广东,虽有统计数据“助攻”,但根本上还是安徽自己争气。
其殊为不易的成绩背后,也传递出三个很不寻常的信号。
第一重信号是,乾坤未定,谁都有机会成为“黑马”。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藏着每一个省份、城市逆天改命的机遇。
要知道,汽车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国家战略支柱产业,更是各大省份趋之若鹜的超级大产业。在招商引资领域,整车厂项目的洽谈难度是最大的,往往都是省委书记或省长亲自指挥,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合行动。
在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既不沿海、也没有关键矿产、更没有央企资源的安徽,却能够杀出重围,堪称中国产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管是押注蔚来、豪赌京东方的合肥“风投式招商”,还是“芜湖砸锅卖铁救奇瑞”的故事,都诠释了一个道理:
很多人都能看到历史机遇,但把握一座城市的命运,还是要靠自我奋斗。
坊间有传言,安徽的干部,可能是全国最懂产业的干部。大众汽车选择将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落地合肥,总投资10亿欧元。其高管就说,“合肥对产业的感知力和执行力极强,百闻不如一见。”
面对汽车产业变革的机遇,安徽几乎是全省“群狼出征”,拼命抢抓每一个招商机会,形成了强有力的全省产业链。
安庆的车灯产业
宣城的上游原材料冶炼加工
池州的镁基新材料产业
亳州的零部件产业
马鞍山的动力电池材料产业
铜陵的铜基新材料产业
淮南的
新能源汽车
后市场
六安的新型储能产业
滁州的“新三样”
淮北的陶铝新材料产业
蚌埠的玻璃产业
阜阳的装备制造业
宿州的云计算产业
黄山的汽车电子产业……
第二重信号,安徽汽车产量的登顶,本质上是长三角的胜利。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的头号引擎,江浙沪是中国金融资本最发达、消费能力最强、制造业基础最雄厚、人才密度最高、对外交通最便利的黄金地带。
扩容之后,安徽已经成为长三角的一部分,一体化融合进程极大加速。
宣城是安徽汽车产业第三城,当地前十大汽配厂有五家是江浙沪企业的子公司。滁州、马鞍山、池州、安庆、六安,淮南、亳州、阜阳等地,也有江浙沪老板开办的汽配厂。
安徽的整车企业(如奇瑞、汉马、蔚来、合肥比亚迪、江淮)也与江浙沪颇有渊源。诞生于芜湖的奇瑞汽车,全靠上汽出手,才解决了“准生证”问题。当年奇瑞第一批轿车的尾部还打着“上汽奇瑞”标识。
马鞍山的华菱星马汽车,2020年前后陷入经营困境。浙江吉利汽车闻讯而来,斥资3.2亿元收购了华菱星马19.98%的股权,并将其改名为“汉马科技”。
蔚来创始人李斌选择合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合肥离上海很近。而上海是蔚来汽车的发源地,也是李斌和其他高管日常居住的城市。
通过高铁在合肥上海间往返办公,单程时长不到2小时。蔚来把研发和测试环节还留在上海,江淮新品牌尊界在上海建立了设计中心,奇瑞新品牌智界在上海搞了个研发中心。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强调,企业家最喜欢的是市场,长三角的市场体量和消费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都很羡慕的。2018年安徽被纳入长三角经济圈猴,王传福在安徽布局了一个面积高达12000亩的整车生产基地。
在安徽落地的整车厂,还有一个优势,可以利用长江下游的黄金水道。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可以直通上海。淮安、合肥等市则可以通过新修的江淮运河,先把货物运到长江航道,然后再开往上海。
2024年,安徽省港航集团所属港口通过集装箱+滚装方式发运汽车106.8万辆,同比增长23.8%。在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等海港的助力下,安徽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省”。
可见,安徽就是整个长三角的“汽车生产车间”,未来在产量上的优势,可能还会越来越大。
第三重信号,安徽的成功是一个缩影,下一个“世界工厂”还是在中国。
近年来很多人讨论产业转移,特别是面向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地。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东-中-西”梯度布局的城乡结构,决定了中国很有可能就是最后一个“世界工厂”。
汽车企业们为什么纷纷选择安徽?
与江浙沪相比,安徽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一个整车生产基地,需要超大面积的地块,少则几百亩,多则几千亩。安徽每亩工业用地价格比江浙沪少几十万元,总体算下来就能节省几个亿。
人工成本的差距也很大,同样是任用一名汽车工人,合肥工厂每年可比上海工厂少花几万元。一个大型整车厂至少需要一万工人,那用工成本就相差好几亿。
对经济发达的江浙沪来说,可供选择的新兴产业很多,多一个或少一个整车厂,影响不大;但对安徽来说,汽车产业就是安身立命之本。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一定会牢牢抓在手中。
反过来说,安徽汽车产业的成功,也巩固了长三角的强势地位。
2024年,安徽汽车全产业链营业收入1.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5%,不仅增强了安徽的工业实力(202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9607亿元,增长7.4%),还带动了人口增长。
以“汽车城”芜湖为例,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79.7万,比上年增加4.1万人。绝大部分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的人口都在萎缩,芜湖却能逆势增长,说明芜湖的产业结构充满吸引力。
安徽的腾飞,对长三角来说意义重大。这片区域,不再仅仅依赖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绍兴等江南名城,有了更多增长点。皖北、苏北、浙西等区域的制造业也在飞速发展中。
比如,刘强东的老家宿迁,曾是江苏最穷的城市,当地人自嘲“宿迁穷,穷宿迁,工资只有两三千,生活实在难周全,无奈只能往外迁”,但是现在宿迁的制造业和电商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在《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位居第75名。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刚刚提升为国家战略,当时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四地GDP占全国总量的比值为21.9%。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上升为25.2%。
如果今年安徽真的接棒广东,坐稳“中国汽车产量第一省”,那不仅是长三角的胜利,也隐隐透露出“世界工厂”的新动向。
下一个“中国”,依然是中国。
2025年风高浪急,世界格局巨变,面对关税、脱钩,普通人如何守护自己的钱袋子?
若你有这个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您解读国际、宏观、政策、楼市、商业等重要动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趋势,直达财富的本质信号。
原价299/年,通过本文订阅,智谷老读者福利价199元/年,还加赠一年12场闭门直播!
限时开放30个名额
299元立减100元
三天后窗口关闭
参考资料
1、《蔚来掌门人李斌的“双城”事业》,安徽商报
2、《奇瑞出口都在上海“换乘”?长三角12港视同一港,每个进口标箱立省400…》,上观新闻
3、《长三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宣城宁国市召开》,中安在线
4、《一体化发展六周年:长三角为何越来越像一个“家”》,看看新闻
5、《向新向智,“汽车皖军”挺进下半场》,央广网
6、《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长三角落户的企业家是很幸福的》,上观新闻
7、《在长三角参与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王传福感到“幸福”》,大皖新闻
8、《全国人大代表尹同跃:助力安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中安在线
9、《长三角党报联动!代表委员聚焦“更高质量一体化”》,安徽日报
10、《中部“造车”大省,正在集体崛起》,城市进化论
11、《安徽滁州:高水平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聚集地》,中国新闻网
12、《宣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强势崛起》,宣城日报
13、《皖车江海直达驶入国际赛道》,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