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大老爷们儿,居然患上了产后抑郁。”
大多数人认为,产后抑郁这种问题只和女性相关。但“茉莉爸”作为一名男性,也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产后抑郁的困扰。
他是怎么患上这种病的呢?
“茉莉爸”出生于1992年,硕士阶段学的是兽医专业。
毕业后,他投身于宠物食品行业,还当上了西南区的代理商,每个月收入大概有两万块。
后来,他跟妻子结婚了,由于两人工作都挺忙的,当时并没打算要孩子。可意外总是不期而至,妻子还是怀孕了。
他们觉得既然有了就是缘分,于是就把宝宝生了下来。
不过,在孩子出生前,夫妻俩根本没讨论过生完孩子之后的生活安排。所以,当妻子产假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陷入了困境。
因为某些原因,双方父母都没办法过来帮忙照顾孩子,而请保姆的话,费用又太高,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范围。
这样一来,夫妻俩之间必须有一个人辞掉工作来带孩子。偏偏妻子在体制内上班,工作稳定,辞职或者换工作都不太现实。
经过反复考虑,“茉莉爸”决定放弃工作,全职在家带娃。
他完全没有育儿经验,只能自己慢慢摸索着来。由于孩子特别爱哭闹,“茉莉爸”只好从早到晚抱着孩子,仅仅一周时间,他的手腕和胳膊就贴满了膏药。
后来疼得实在受不了,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得了腱鞘炎。
他向家人抱怨,可家人却说他在孩子睡着后应该多站起来活动活动,少玩手机,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茉莉爸”觉得很委屈,他没有育儿经验,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了,才有那么一点看手机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里,他大部分都在查阅育儿知识。
等孩子稍微长大一些后,他终于有了一点喘息的机会,可是换季的时候,孩子突然感染了肺炎,住进了ICU。
这一住就是整整五天五夜,他也连续守了五天五夜,连澡都没顾得上洗,衣服也没换。好不容易把孩子照顾好了,得到的不是夸奖,反而是父母的责备,说他连个孩子都带不好。
这些委屈和劳累他还能忍,唯一无法忍受的就是和妻子之间的矛盾。
因为妻子的工作需要,她每周只有周六日才回家。每次知道妻子要回来时,“茉莉爸”总是满怀期待,抱着孩子等在门口。
可是妻子进门后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宝宝身上怎么这么脏,买了那么多衣服为啥不给宝宝换。”
这让他非常心寒,自己的付出和辛苦完全看不到,反而被挑毛病。
后来两人开始互相指责,忘了好好沟通,关系越来越僵。最终,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他们决定离婚,冷静期一结束就去办理了手续。
其实,从“茉莉爸”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全职妈妈的痛苦。
她们在家里忙碌劳累,却得不到理解,听到的往往是一句:“你在家里天天躺着,我好吃好喝供着你,你还喊累。”
可在外工作的另一半永远无法体会全职妈妈的一天到底有多繁琐,甚至为了照顾孩子连饭都顾不上吃。
归根结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破“孩子是某个人的”这种观念。不管是爸爸带娃还是妈妈带娃,另一个人也要承担起责任,帮忙分担一些事情。
在“茉莉爸”的故事里,他和妻子都被困在了自己的情绪中。妻子只关注孩子好不好,却忽略了丈夫也需要理解和肯定。
而“茉莉爸”累得自顾不暇,也没能及时关心妻子的感受。两个人都想从对方那里获得支持,却总是错位地互相伤害。
再加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当男人选择在家带娃时,不仅要面对外界异样的目光,还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这些压力堆积在一起,家庭矛盾自然越来越大。
在“茉莉爸”把这些经历发到网上之后,他的妻子也看到了,并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之后,她不上班的时候就会回来带娃,两人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现在,他已经逐渐走出了产后抑郁的阴影,开始在网络上分享一些带娃日常,也会告诉宝妈一些育儿经验等等。
他的故事让人们明白,男人在育儿过程中承认自己的脆弱、寻求帮助,并不是丢人的事,反而是一种勇气。当越来越多的男人敢于直面这些问题,我们对家庭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
“茉莉爸”的经历充满了痛苦与成长。它提醒我们,产后抑郁并非女性的专属,男性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样值得重视。
只有大家互相理解,打破偏见,才能让每个家庭在育儿的路上走得更轻松、更幸福。
参考资料:
大象新闻、本人账号
免责声明:本账号部分图片和内容均来自官方媒体或互联网,如果存在侵权或其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一部分进行了润色,如有雷同,请勿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