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扰动味蕾的美食,不仅升腾着幸福的“人间烟火”,也影响着城市文旅经济的走势。日前,肇庆市市场监管局经自主申报、属地推荐、联合专家评审和综合评估等程序,端州区石牌里等9个街(区)被列入第一批肇庆市美食名街(区)培育创建公示名单。这些美食名街(区)有何“拿手好菜”?如何吸引远道寻味而来的四方食客?顺着这缕“烟火气”,记者探访部分名街(区)找寻答案。
端州石牌里民宿文创街区内食肆林立。 记者 夏紫怡 摄
地方特色美食成揽客招牌
华灯初上,江岸迷人,随着熙攘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来,高要江口河鲜特色美食街升腾起一份亲切的市井烟火气。道路两旁,人来人往,江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河鲜的香气。
高要江口河鲜特色美食街是此次公示培育创建名单之一,美食街现有24家餐饮店,其中18家以经营特色河鲜为主。黄沙蚬、西江骨、西江河虾、西江边鱼、和顺鱼……这些西江出产的河鲜,经过江口疍家人的独特烹煮方式——西江河鲜烹饪技艺,形成了江口河虾、江口鸡煲蟹、江口疍家糕、江口蒸白鳝等几十种特色疍家河鲜菜。
“江口河鲜特色美食街凭着美味的河鲜美食、迷人的绚丽江景,成为远近闻名的赏江景、啖河鲜的热门打卡点,能给食客提供更多品尝西江河鲜的选择,这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疍家文化的活态展示。”高要区市场监管局餐饮食品股股长冯善政介绍,如今,无论是自驾寻鲜、徒步观景,还是体验渔村风情,该街区都能满足游客对“舌尖上的西江”的想象。
而同入选为培育创建名单之一的鼎湖区上山路,也汇聚20多家特色美食店,是当下外地游客品味肇庆风味的必访之地。该名街主打裹蒸、鼎湖山水豆腐花、鼎湖上素等经典美味。
手工裹蒸制作技艺大师邹木娇在鼎湖区上山路经营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娇姐裹蒸”商铺,日均裹蒸销量为1000—2000只,“很多来鼎湖山旅游的外地游客,都愿意挑选裹蒸作为伴手礼,特别是香糯绿豆咸肉馅的,备受港澳游客的青睐。”娇姐介绍道。
多元文化融合丰富街区品牌
在现实中,人们因为美食而奔赴“诗和远方”愈发成为潮流,“味蕾游”的刺激下,进一步挖潜文旅新功能,丰富美食街区文化底蕴,是推动复合型美食名街区长久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
入选名单的端州石牌里民宿文创街区,位于肇庆仙女湖国家湿地公园东侧,前身是国企肇庆新华印刷厂工人宿舍区。2021年,石牌里开始改造,建成三街四巷、纵横交错,拥有26幢老旧建筑的文创街区。设计方通过采用修旧如旧、整体活化,有机更新的理念,把其打造成集餐饮娱乐、高端民宿、酒吧咖啡、茶室庭院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服务街区,目前已成为游客前往肇庆旅游的网红打卡点。
石牌里民宿文创街区总经理霍锦培介绍,目前该街区共有32户商家,其中餐饮占比六成,食肆含括粤菜、川菜、江西菜、东北菜等各大菜系。“经过4年多的建设,石牌里已是拥有新华印刷文化、白端文化、炮台文化、湿地文化、仙女湖文化、溶洞文化等多文化元素的集聚地。”
在霍锦培看来,文化赋能可以为美食“增香添味”,“为此,我们还在街区里设立了肇庆农产品综合平台官方品牌体验馆——小肇上菜,集中展示各县(市、区)特色农产品、文创手信、预制菜等,同时设置新农人工作室,为新农人搭建招商引资休闲平台。”
监管到位确保“舌尖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确保食品安全是发展美食产业的底线思维,也是打造美食名街(区)的必然要求。
今年以来,鼎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桂城市场监管所对上山路的餐饮经营者开展大起底、全覆盖、全对象、全过程排查,通过建立“一户一档”切实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消除隐患。
桂城市场监管所所长潘迅介绍,“一户一档”是指为每个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专属档案,涵盖证照信息、检查记录、信用等级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将鼎湖区上山路的食品经营户纳入‘一户一档’信用档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食品经营户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对信用不良的加大监管力度。”潘迅说道。
同时,该所还通过统一悬挂“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公示证照、添加剂使用、日常检查结果等多项内容,推动食品经营户主动整改食品安全问题。
而高要区还在南岸街道江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江口河鲜特色美食名街食品安全工作站”,负责处理美食街的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和投诉举报等。结合动态监管,食品安全工作站人员会对美食名街内的餐饮店进行动态监管,发现违规经营行为,立即通报区市场监管局核查处理。
此外,该区市场监管局监管人员和江口社区党政干部按职责分别对餐饮经营户开展日常检查,同时联合骏南市场快检工作站对美食区内的食品进行定期的快速检测,检查结果和快检结果在街区公示栏进行公示等,以确保美食名街(区)名副其实。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夏紫怡 特约记者 刘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