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土

编辑/两把刀

——【·前言·】——

1967年1月21日,上海海军招待所的浇花井里,一具身着军装的尸体被打捞上来。当警卫员认出那是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时,整个大院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这口直径不足一米、水深仅及胸口的井,成了非常离奇的死亡现场之一。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得知消息后,将手中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陶勇绝不可能自杀!”

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帅,为何对部下的死亡如此震怒?



“拼命三郎”的传奇人生

陶勇原名张道庸,1913年出生于安徽霍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红军时,他在登记表上写下“张道庸”,却因文化水平有限,将“庸”字写得歪歪扭扭。

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见状,大笔一挥:“道庸不如陶勇,陶者坚也,勇者无畏!”从此,这个名字伴随他南征北战,成为令敌人胆寒的符号。



在黄桥决战中,陶勇率部死守东门,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他赤膊挥舞大刀杀入敌阵,硬生生将防线从崩溃边缘拉回。粟裕后来回忆:“当时陶勇的军装被鲜血浸透,活脱脱一个血人。”

在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中,他独创“水网游击战”,带着战士们在芦苇荡里神出鬼没,甚至敢在日军重兵把守的海安澡堂子里洗澡观察敌情。当地百姓传说:“陶司令会障眼法,鬼子看不见他!”

1944年,陶勇奉命组建新四军海防纵队。他深入虎穴,两度捉放海盗头目孙二虎,用“江湖义气”收服悍匪,将800多名海盗改造成海上劲旅。这支队伍后来在吕四海港伏击战中击沉日军军舰,创造了新四军海战奇迹。



特殊时期的冲突

1965年,101派手下李某鹏带着“检查团”进驻东海舰队,试图打倒萧、苏两位首长。

陶勇当面顶撞李某鹏:“你们这是借检查之名来夺权!”他拒绝在诬陷材料上签字,甚至将李某鹏送来的长白山人参原封不动退回。

这一次,陶勇已经算是彻底得罪人了。

67年,上海,行政主官陈丕显被小将们抓走。陶勇拍案而起:“无法无天!”

于是他将东海舰队的礼堂借给市里使用,亲自派兵站岗保护。此举彻底激怒了李某鹏,李某鹏在大会上咆哮:“陶勇是萧、苏的黑干将,必须搞倒!”



1月20日晚,陶勇在招待所与老战友廖政国密谈。他撸起袖子,模仿当年冲锋的动作:“要是老陈有个三长两短,我就带警卫排去抢人!”

廖政国劝他小心,陶勇却满不在乎:“我这把老骨头,早就不在乎了!”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表露心迹。

重重疑点

1月21日下午2点,陶勇让招待所所长找理发员来。当所长带着理发员返回花园时,却发现陶勇不见了。众人四处寻找,最终在浇花井里发现了他的尸体。

奇怪的是,丝棉背心尚未湿透,说明落水时间极短;井口边缘有新鲜擦痕,像是被重物拖拽过;更起意的是,现场已被人用水冲洗过,脚印和指纹消失得干干净净。



医院的抢救记录显示,陶勇头部有明显硬物撞击伤,肋骨骨折,颈部有勒痕。但李某鹏却在第一时间宣布:“陶勇畏罪自杀!”

他派人强行火化,甚至要求“不留骨灰”。火葬场工人蔡其家冒着生命危险,将陶勇的骨灰偷偷埋在冬青树下,直到1977年才重见天日。

陈毅得知消息后,直接去面见教员老人家:“陶勇不可能自杀,这里面肯定有问题!”教员听到后非常愤怒,将钢笔摔在茶几上:“立即打电话给上海,我看哪个敢动他!”

可是,一切都为时已晚——陶勇的骨灰盒已在公墓落定。



历史不会忘记

陶勇死后,他的家人被扫地出门,子女被迫改名换姓。但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掩埋:

战友陈丕显的证言,上级粟裕的努力,法医的证词,凶手的破绽等等,经过各方努力,最终还了陶勇的清白:他不是畏罪自杀!

在为陶勇举行的追悼会上,悼词是:“陶勇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不过,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是悬案。

(本文部分细节参考自文献、当事人回忆录及权威媒体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