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没有枪杆子守护的钱包,只不过是别人的钱袋子而已”。
当经历过泡沫经济的日本人听到这句话时,心中总是五味杂陈,在痛恨憋屈之余,感慨万千。回顾历史,1985年,经济上搞不赢日本的美国,强横霸道,用“解决贸易逆差”作为借口,强逼着日本签下那份著名的《广场协议》。
之后的事情大家并不陌生,日元被迫升值,资本泡沫破裂,日本彻底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为什么不敢反抗?
日本可以说不
“日本可以说不”
这是1989年,日本臭名昭著的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和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所写的一本书的名字。
他们之所以敢在美国控制下的日本,喊出这种“大逆不道”的口号,归根到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良好的日本经济给予了他们强硬底气。
在二战结束以后,日本靠着高效的生产力,尤为严谨的工业体系生产出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畅销全世界,又在美国的扶持下,成功于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让日本引以为傲的是,在上世纪的经济发展浪潮里,日本的汽车、电子半导体以及钢铁成为了日本,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支柱。
(日本钢铁企业)
丰田和本田的汽车停满了昔日敌对国——美国的大街小巷,索尼和松下的电器也走进了数以亿计的普通家庭,日本货,成为好货的代名词。
到1980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00亿美元,而仅仅五年之后,这个数字扩大了五倍,达到了整整500亿美元,这可是上个世纪的五百亿美元啊!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制造业遭到了前所未的冲击。
受到日本汽车市场竞争的影响,底特律的汽车工人失业率飙升,美国民间的仇日情绪日益增加。
早在1981年,底特律的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成员就对日本汽车看不顺眼,他们聚在一起,手持铁锤,当着众多记者的面,狠狠砸向一辆崭新的丰田轿车。
(美国工人砸车)
在现场美国人的一片叫好声中,这辆轿车车窗破裂,车身严重变形,碎玻璃撒地到处都是,美国汽车工人对日本同行的恨意,在此刻被展现的漓漓尽致。
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砸车事件,成为日美经济爆发冲突的象征。
到了1987年,被日本产业严重冲击的美国人忍无可忍,再度上演了一场砸日本货的“大戏”。
在当时的美国国会大厦前,当着众多记者的面,美国国会议员本特利,举起一把沉重的铁锤,狠狠地砸向一台东芝收音机,以抗议日本对美国巨大的贸易顺差,以及东芝向苏联出售敏感技术。
这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美国对日本的公开警告。
在美国看来,没有美国在战后帮助,你日本的经济能达到今日的成就吗?
怎么现在就敢赚美国人的钱了?
(美国工人砸车)
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美国政府马上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在华盛顿的会议室,美国国会议员情绪激动,纷纷叫嚣要对日本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1984年,美国商务部发布报告,称日本政府蓄意压低日元汇率,以便增加出口,这让美国直接损失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我是美国人,爱国不用日本货”这种敌视日本的呼声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在全美国崛起。
(日美贸易战)
但日本方面也做好了准备,时任日本通产大臣田中六助打算凭借谈判,来拖延美国制裁日本的时间,以缓解日本的贸易压力,面对媒体镜头,他低三下四地说道:
“日本非常乐意增加对美国的进口,希望美国不要有敌意,拜托了。“
但这种只有嘴上说说的姿态,并未平息美国的怒火。
美国财政部长贝克的态度很坚决,在1985年的一次会议上,他发出警告,如果日本不配合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美国将会单方面采取行动。
当时的日本政府虽然有钱任性,但一听这话,日本瞬间明白,若再不低头,美国可能要动用军事和政治武器了。
美国控制日本
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从来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层面,军事和政治的高度管控,才是美国真正抓住日本要害的关键所在。
对此,日本臭名昭著的极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曾愤恨地写道:“战后日本就是一条被阉掉的狗.....日本的国家和民族的自主性都被掠夺。”
他说的并没有错,二战以后,根据《旧金山和约》,日本军事方面的自主权几乎被完全剥夺,彻底成为了美国的军事附属国。
就拿驻日美军基地来说,从横须贺到冲绳,超过五万美军驻扎在日本的领土、领海范围内。从名义上来说,这些美军基地是为了保护日本免受苏联威胁。
(驻日美军基地)
实际上,这些美军,就是美国悬在日本脑袋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如果日本不听话,美国总统一声令下,美军随时可以砍下日本天皇的脑袋。
军事上的依赖和威胁,让日本面对美国时,始终低了一头。
而美国对日本的政治干预更是无处不在,1985年,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亲自出马,向日本施以重压。
在许多国际场合,贝克丝毫不顾日本的国家脸面,毫不掩饰地表示:日本必须赶快采取行动,把对美国的贸易逆差给降下来,如果日本不乖乖照做,就要承受严重的制裁。
与此同时,在1985年,美国国会直接通过《综合贸易和竞争法案》,授权总统可以对以日本为首的“不公平贸易国家”进行关税报复的权力。
(军事靠美国)
此外,美国还通过司法手段,对日本施加压力。
1985年,东芝公司被怀疑向苏联出售精密机床技术,违反了出口管制规定,遭到了美国的严厉制裁。
东京地检署在美国的授意下,逮捕多名东芝高管,东芝被迫向美国交纳了150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并承诺三年以内,其产品不得进入美国市场。
这就是美国对日本的敲打!
在这种军事、经济、政治的多重夹击下,日本政府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1985年9月,在纽约广场酒店内,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西德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齐聚一堂,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签订广场协议)
协议规定,签约国家必须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推动日元升值,以削弱日本的出口竞争力。在签上自己名字时,日本代表的脸上,写满了屈辱和无奈。
日本人很清楚,当这份协议生效后,日本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也许会一去不复返,可面对美国的威逼和利诱时,日本不得不低头认输。
一个枪杆子都不能抓在自己手里的国家,经济再强?又能硬气到哪里去?
可以说,日本的妥协,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对美国霸权的臣服。
好日子一去不返
广场协议签完以后,日元汇率如同一匹脱缰野马疯狂上涨。
在1985年的时候,1美元可以兑换240日元。可到了1988年,这个数字一下子降到了120日元,足足有100%的升值幅度。
日本的出口企业首当其冲,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直接翻了一倍还多,美国市场的订单大幅减少。
松下电器的产品竞争力也下降地很厉害,利润大幅缩水,不得不裁员以求自保。
(丰田汽车)
为了应对困难,日本政府搬出了“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招,大幅度下调利率,以此来实现刺激国内经济的目标。
但事与愿违,日本政府的这剂猛药,非但没能挽救经济,反而催生出了一个巨大的泡沫。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的股市,1989年,日经指数一下冲到38915点,投资者都疯了一样去抢购股票。
以东京为代表的日本房地产市场也十分火爆,东京银座的商业用地价格,在短时间内直接涨到1000万日元每平米,相当于当时的7.5万美元,当时的日本号称:
“全日本的土地价格,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日本房地产泡沫)
而在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日本企业疯狂借贷扩张,银行放贷和不要钱一样,日本的经济表面上一片繁荣,然而,这一切不过是空中楼阁。
1990年,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日经指数一下子暴跌到了14309点,下跌幅度超过了60%。房地产市场随之崩盘,许多日本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日本经济从此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这一切的根源何在?
《广场协议》确实是引发日本后续悲惨情况的导火索。但从更深层次看,原因在于日本不是一个可以独立自主的国家。
军事上依赖美国,政治上不敢反抗,日本的经济“钱袋子”不过是美国人随取随用的钱包而已。
日元升值,泡沫破裂,每一步,自始至终,都在美国的算计以内,日本却无力挣脱。
(日本是美国的狗)
与之日本相比,中国确实可以对美国说“不”,同样是遇到美国的贸易战和技术封锁,中国却能一直保持强硬态度。
归根结底,就是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强国,远非日本这种国家可以比的。
我们不主动欺负他人,但他人也休想欺负中国。
本期参考文献:
[1]王凤. 日本泡沫经济的表现、成因与启示
[2]沈建光.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政策应对上做错了什么?
[3]肖河,潘蓉.大国竞争视角下的日美贸易冲突——对“广场协议叙事”的再审视
[4]郝海博. 战后美国军工资本对日本的控制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