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冲刷下,曾经繁华似锦的长安渐渐褪去了往昔的辉煌。步入晚年的唐朝,内部已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争频发,几乎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不过,这样一个看似衰败的巨人,面对吐蕃、回纥、南诏三大强敌的步步紧逼,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用尽最后的力量,在边疆奏响了一曲反击的悲歌,将这三个曾一度强大的对手逐一击溃。

这是帝国斜阳中的一次不可思议的绝地反击。



唐朝的命运转折点

凭借强大的国力与辉煌的文化,大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首都长安不仅是帝国的政治中心,更是当时无与伦比的国际都市。

来自亚洲乃至更远地区的使者、僧侣和商贾汇聚于此,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壮丽景象。



诗人笔下流淌出的正是这样的时代风貌。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杜甫“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描绘,都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蓬勃生机与雄心壮志。

发达的驿道和再次繁荣的丝绸之路,就像帝国的血脉,源源不断地促进着东西方的物质与文化交流,为盛世增添了无限光彩。

然而,正如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极盛之下往往暗藏危机。繁华背后,政治体制已悄然滋生问题。宫廷深处,宦官势力凭借特殊地位逐渐干预朝政;朝堂之上,官员们结成派系,相互倾轧,内耗严重。



而在广袤的边疆,地方节度使(藩镇)手握重兵,权力日益膨胀,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尤其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沉溺于享乐,疏于政事,重用如杨国忠这般的外戚奸佞,导致朝纲败坏,吏治腐朽。

边镇将帅们拥兵自重,与中央的离心倾向愈发明显,为后来的割据埋下了隐患。

历史在天宝十四载迎来了那个惊天动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这场持续八年的战火,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朝内部深层的矛盾,彻底动摇了李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帝国从此由盛转衰,再未能恢复昔日荣光。



战乱之后,唐朝的政治生态急剧恶化,可谓百弊丛生。宦官势力如同脱缰野马,不仅把持朝政,排斥异己,甚至发展到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其权势在唐德宗以后达到顶峰,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顽疾。

同时,朝廷内部的党争也愈演愈烈。以牛僧孺、李德裕为代表的两大派系缠斗数十年,官员们的精力大多耗费在派系斗争而非处理国事上,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行政效率。

中央权威的削弱,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地方藩镇势力的全面崛起。这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们,俨然成为各自领地内的“土皇帝”。他们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自行征税,人事任免也不再听命于朝廷。



河北三镇更是形同独立王国。各地藩镇或相互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使得国家长期处于事实上的分裂状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被削弱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连年的战乱与割据,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农业生产凋敝,土地大量荒芜,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应付藩镇的骄横,中央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雪上加霜的是,晚唐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进一步激化了本就尖锐的社会矛盾。



终于,在公元875年,滔天的民怨汇聚成了黄巢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场席卷全国的农民战争,虽然最终失败,却彻底摧毁了唐朝摇摇欲坠的统治秩序。

击溃三个超级强国

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趁安史之乱唐军内调之机,大举东扩南下,不仅夺取了原属唐朝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大片土地,彻底切断了陆上丝绸之路,更一度兵临长安城下,迫使唐代宗出逃,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耻辱。

吐蕃军队骁勇善战,多次击败唐军,成为唐朝西北方向最强大的威胁。



曾作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盟友的回纥,在唐朝衰落后也露出了贪婪的本性。他们居功自傲,不断向唐朝强索财物,甚至进行武装侵扰和掠夺,给唐朝边境安宁和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满足其无厌的索求,亦让唐廷苦不堪言。

而在西南地区,原本由唐朝扶持起来对抗吐蕃的南诏国,也迅速壮大,反而与吐蕃结盟,共同侵扰唐朝。



南诏军队多次深入四川腹地,攻城掠地,掳掠人口财物,威胁到唐朝重要的财赋来源地——巴蜀地区的安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使得晚唐政权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即便如此,晚唐王朝并未坐以待毙,依然展现出一定的韧性,并利用残存的国力,对这三大强敌进行了一系列反击。

针对日益骄横的回纥,唐武宗时期,恰逢回纥爆发内乱,国力大损,唐朝抓住机会,派遣张仲武、石雄等将领主动出击,在香积寺等战役中取得关键胜利,以少胜多,彻底击溃了回纥主力。



战败的回纥残部四散,一部分南下依附唐朝,被安置于江淮等地,逐渐融入华夏,来自北方的回纥威胁就此基本解除。

对于宿敌吐蕃,机会出现在唐宣宗时期。此时的吐蕃,因长期对外扩张战争、内部权力斗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叠加,国力已是强弩之末,最终爆发大规模内乱而分崩离析。

唐朝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支持河西地区的汉人百姓反抗吐蕃统治。以张议潮为首的地方豪杰,率领归义军奋起反抗,并在唐军的策应下,成功光复了被吐蕃占据百年的河西、陇右乃至部分西域失地。

这次胜利沉重打击了吐蕃势力,唐朝在西线的影响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在西南方向,面对南诏的持续侵扰,晚唐朝廷启用了名将高骈。高骈坐镇安南都护府及后来的西川节度使任上,采取积极防御与主动出击相结合的策略。

他大规模修筑城防工事,如著名的邛崃关,同时数次率军出击,重创南诏军队,收复了一些失地。最终,南诏也因连年征战和内部矛盾激化,发生了政权更迭,对唐朝的威胁大大减轻。

然而,这些对外战争的胜利,虽然短暂提振了士气,收复了部分失地,却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帝国的颓势。长期的内忧外患已经耗尽了唐朝的国力与元气。



藩镇割据的局面依旧,宦官专权的痼疾难除,黄巢起义后的社会秩序更是难以恢复。

公元907年,手握重兵的藩镇将领朱温废黜唐哀帝,自立为帝,建立了后梁,立国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就此落下帷幕。中国历史也随之进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

信源:中国历史常识:安史之乱 2023-05-02 五彩秦安

信源:大唐与吐蕃的百年战争,最终不敌高原的铁骑 中华网 2012-12-24

信源:唐与吐蕃松州之战始末.《民族史研究》,201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