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职业中学实训车间里,缝纫机的嗡鸣声与学员的讨论声交织成曲。22岁的张悦在新趋势服装有限公司技术骨干的指导下,将最后一针绣进样衣,这个曾因学历受限四处碰壁的女孩,即将带着结业证书踏入企业生产线。
在另一头的平塘白龙产业园区,58岁的工人王建国正操作着智能分拣设备,他刚完成的“新型材料加工”培训,让这个“大龄务工者”重新找到了职业方向。
今年以来,平塘县以“技能筑基”为笔,以“多元协同”为墨,在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间架起桥梁,在政策保障与市场活力中寻找突破,在个体成长与县域发展的交响里,勾勒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生动图景,努力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坐标。
锚定产业需求 以“精准对接”化解“供需错位”
靶向培训,技能“适销对路”。近年来,平塘县轻纺业、钙产业、茶产业及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对相关技能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今年以来,平塘县加快建设县级公共实训基地,全面推行“以产定培、以岗定训”模式,系统性破解用工主体与劳动力“供需错位”问题。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行动,按照“企业点单、政府派单、机构接单”培训机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以上,实现劳动力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契合。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职业院校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校”,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模式,引导新趋势服装有限公司与平塘县职业中学深度合作,开设“轻纺专业班”,学校依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课程,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学杂费用补贴,学生结业后可直接上岗,实现毕业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产业发展输送精准适配的专业人才。
聚焦重点群体 以“全程服务”稳固“就业底盘”
多管齐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深挖编制存量,大力组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聘),以及村级常务干部、“‘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志愿者”“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岗位考录工作,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一线,拓宽就业渠道。
兜底保障困难人员就业。重点聚焦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严格落实“1131”就业服务机制;开发护林员、护路员等公益性兜底岗位,精准实施就业援助。
加强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开展家政服务、茶叶加工、手工制作等技能培训,帮助提升就业能力。鼓励本地企业设置适合大龄农民工的岗位。挖掘季节性务工岗位,组织参与茶叶采摘、辣椒采摘等工作。通过拓宽就业途径,确保县内63岁以内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就业率不低于70%。
强化政策协同 以“机制创新”激活就业“一池春水”
政策联动,释放就业红利。有组织输送县内脱贫劳动力到东部结对帮扶地区稳定就业,协助申报广州市协作地区脱贫人口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补贴、稳岗就业生活补助及交通补助等。全年计划发放不少于50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持续优化创业生态环境,营造浓厚的大众创业氛围,提高创业成功率,带动更多人员就业。
区域协作,拓宽就业空间。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用工密集地区建立劳务协作关系,每年输送3000名以上劳动力到东部地区就业;对脱贫未就业劳动力和轻微残疾人等就业弱势群体,积极争取东部企业爱心岗位,借助远程面试等“云端送岗”手段,帮助200名以上劳动力实现零成本就业。
凝聚社会合力 以“多元共治”构建良好“就业生态”
就业并非“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平塘县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面临经济下行、市场波动等困境时,倡导企业通过优化管理、降低成本等方式应对挑战,稳定就业岗位;政府对吸纳就业成效突出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实现企业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着力提升培训机构水平,实施培训质量星级评价制度,淘汰不合格机构,培育一批“金牌培训师”和“特色培训品牌”,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含金量,增强学员在就业市场的议价能力。工会、妇联、残联及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积极投身就业促进工作,在残疾人就业政策落实、维护女性就业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确保就业帮扶覆盖每一个群体。(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