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文化育人体系逐步完善,铸牢育人根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通过实施“保障工程”“提质工程”“贯通工程”,学校将党建、思政、治理和育人紧密结合,构建了“重点马院带动、课程思政联动、网络思政覆盖、师德师风强化、社会实践培育”协同贯通的思政综合体,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在育人模式创新方面,学校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深化“U—G—S”协同育人模式,构建“U—G—E”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自2021年实施“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15个;省级一流课程123门;国家一类出版社出版教材6部;省级“金师”16人;获得贵州省第十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贵州省第六、七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共计1109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36项、省级奖项932项。
深化“U—G—S”协同育人模式,选派师生到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指导工作、顶岗实习。
文化品牌建设成果突出,彰显育人特色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文化品牌建设为抓手,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学校常态化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体育节等特色品牌活动,通过民族体育项目竞技、民族文艺节目汇演、民族风俗活动体验等形式,将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活动中,促进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政之夜故事会”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创新举措。学校利用五星思政广场,开展“夜晚思政”教育活动,打造“思政故事大王”和“最后一堂党课”等特色思政品牌。通过挖掘思政教育典型故事,结合各二级学院学科专业特色,鼓励师生创作喜闻乐见的故事作品,以“说学演奏唱”等多种形式,将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提高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学校还成功打造了4·23图书阅读活动、艺术党(团)课、“影山心苑”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等六大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从思政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文化传承、体育竞技到心理健康关怀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丰富多元且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开展共读党史中的廉洁故事“图书馆大世界”阅读体验活动。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学校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及抖音平台,制作学校形象宣传片、宣传画册,征集校园风光摄影、校园故事微视频,加强学校新闻挖掘宣传报道,做好学校亮点和典型宣传工作,积极营造“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多措并举形成合力,讲好师院故事,传递好师院好声音,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撑。
文化育人载体丰富多样,提升育人实效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注重文化育人载体的建设与创新,紧密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实际,加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研究,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建设了“五星思政广场”“丹心斋”思政党建书库及网络平台、“净心堂”廉政书屋、“日日新”碑廊、民族广场、凤凰广场、孔子文化教育广场、“日日新”碑廊等实践育人载体,打造民族特色建筑文化,提升改造“民族文化展览馆”,让思政教育更加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以来,学校切实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生思政工作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
在五星广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在文化育人载体的创新方面,学校以大学生素质拓展和能力建设为主线,构建文艺体育活动、社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五大校园文化阵地,丰富文化育人内涵。学校通过“影山青年”讲堂、“影山书声”读书会、“莲山学子”主题班会、“影山心语”主题活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文艺宣传轻骑兵”“政策宣讲传声筒”“天眼之星合唱团”、易地扶贫搬迁顶岗实习等方面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育人载体,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文化活动形式多元创新,拓宽育人路径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202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以来,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在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行为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素质修养。
以2024年为例,学校累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50余项,活动涵盖了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文艺汇演、体育竞技、心理健康各类比赛、实践技能等主题。其中亮点突显,如创建乡村振兴“政策宣讲传声筒”“文艺宣传轻骑兵”“新农村文化墙绘队”“乡村薄弱学校支教团”,持续开展“石榴花开·同心筑梦”“感悟伟力·品味真理”等10项活动,唱响好花红民族炫歌,构建教育、宣传、研究、实践“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打造高校法治教育精品项目,着力丰富法治宣传教育文化品牌内容供给。围绕“八五”普法、精神文明建设、国防教育等重点内容,结合国家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活动,将法治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并取得实效。组织师生参与省级第九届全省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竞赛,荣获演讲比赛亚军、知识竞赛三等奖,学校荣获“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优秀组织奖。正式聘任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罗朝国、黔南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金海雁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法治副校长,并开展了“巡回法庭进高校”活动。制作推送了《宪法伴我们成长歌曲传唱》《青梦·戎影》两部以法治宣传、国防教育为主题的网络视频作品。在省委教育工委等七部门联合举办的第十九届“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全省校园文化活动月系列活动中获得红旅文创作品二等奖、舞台剧大赛二等奖、视听作品征集活动二等奖,最美读书人1人。学校选送的两部作品《擦亮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品牌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承嬗离合生生不息》分别成功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的“铸魂润心”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和“百物匠心”非遗技艺传承创新视频微课,选送的微课作品《品东坡诗词 悟人生智慧 扬清廉之风 做有为青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一校一金句”遴选名单等。
组织开展“巡回法庭进高校”活动。
文化育人环境持续优化,营造育人氛围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通过提升校园物质文化品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对校园自然景观进行优化,升级改造覆盖全校的地效低音广播系统,升级改建文化场馆,新建美育广场,完成校史馆的升级改造和重新开馆工作,持续强化了廊道文化、楼宇文化建设,完成校园主干道、教学楼、教室、实验室和学生宿舍区的文化氛围营造工作。同时,学校还对全国高校首个思政党建主题广场“五星思政广场”进行“声光电”提质改造,新增古诗词文化光影区、户外LED显示大屏,完成木架长廊的改建,致力于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品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审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校史馆升级改造重新开馆后师生参观校史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熏陶作用,结合重大节点做好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传播正能量。通过利用线下宣传阵地,组织专题展览,设计制作文化创意雕塑,为校园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让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多元且富有内涵。同时,对行政楼各楼层、科室视觉导览系统进行更新完善,对观澜食苑(学生、教工食堂)整体风格、墙面、照明系统、座椅的升级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师生们的就餐环境,提升了生活基础设施的品质,增强了师生对校园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丰富了文化育人载体,优化了文化育人环境,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承“崇德博学、敬业创新”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师院精神,发扬“守正创新、和谐兴校”的校风,“博学笃行、敬业爱生”的教风和“勤学善思、明理笃行”的学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图/文 黄毓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