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新增约200万例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和13.2万例恶性黑色素瘤,紫外线(UVA/UVB)是皮肤光老化和皮肤癌的主要诱因,部分药物(光敏性药物)与紫外线协同作用,需格外警惕。
所以,紫外线的危害:不仅是晒黑,更是健康威胁!
警惕!这些药物或成为紫外线的“帮凶”
光敏性药物清单(部分代表药物):
药物类别
代表药物
典型风险
抗细菌药
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光毒性强,增加皮肤癌风险
抗真菌药
特比萘芬、伏立康唑
引发皮疹或唇炎
皮肤科用药
维A酸、阿达帕林
显著增加紫外线敏感性,导致色素沉着
心血管用药
胺碘酮、呋塞米
导致色素沉着或皮疹
其他药物:例如,抗抑郁药如氟西汀;消化系统用药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降糖药如格列美脲、二甲双胍;部分中草药如补骨脂、白芷;抗肿瘤药如索拉非尼、伊马替尼等等。
光敏性药物在紫外线作用下可引发两类反应:
1. 光毒性反应(更常见):类似重度晒伤,暴露后数小时出现红肿、灼痛、水疱。
2. 光变态反应(免疫介导):表现为湿疹样皮疹,可能扩散至非照射部位,潜伏期长达24-72小时。
科学防晒三重奏
1.硬防晒——物理屏障构筑防线
遮阳工具:选择UPF50+的黑胶遮阳伞、宽檐帽(帽檐≥7cm),防晒衣优选锦纶/涤纶材质,UPF50+更佳。
黄金时段避光:10:00-16:00紫外线强度占全天的70%,尽量避免外出。
2.软防晒——防晒霜的正确打开方式
成分选择:敏感肌或用药人群首选物理防晒剂(氧化锌、二氧化钛),避免化学防晒剂刺激,防晒标识要求SPF30+、PA+++以上。
使用要点:用药后间隔15分钟再涂抹防晒霜(防止成分干扰);面部用量约1元硬币大小,每2小时补涂,出汗或擦拭后立即补涂。
3.行为管理——细节决定防护成败
用药时间:每日一次的药物建议晚间服用(如多西环素)。
饮食禁忌:避免芹菜、无花果、柑橘类等光敏性食物。
室内防护:靠近窗户时需涂抹防晒霜(普通玻璃仅阻挡50%UVA)。
特殊人群的“加强版”防护策略
1.皮肤病患者:红斑狼疮、玫瑰痤疮患者需严格防晒,紫外线可能诱发急性发作。
2. 医美术后人群:激光、刷酸后48小时内避免日晒,恢复期选择纯物理防晒剂。
3. 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光敏药物者(如高血压患者用硝苯地平),建议每3个月检查皮肤。
应急处置:
1.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需医生确认)。
2. 冷敷镇静皮肤,避免抓挠或使用刺激性护肤品。
最后总结
药物光敏性不是停药的借口,而是升级防护的信号!记住:“硬防晒筑牢防线,软防晒填补漏洞,行为管理守住细节”。当药物与阳光相遇,科学的防护能让治疗与健康并行不悖。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药学部 马万君、高雪琴、辜明、罗苗
审稿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 华小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