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研究表明,免疫规划50年,疫苗至少挽救了全球1.54亿人的生命。我国自1978年全面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预防了大量免疫规划针对疾病感染、发病、重症和死亡,产生了巨大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疫苗免疫服务又有了新的时代使命,如何推动疫苗预防接种工作进步成为亟待探究的话题。在2025疫苗与健康大会上,来自疾控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大会主题建言献策,提出了优化方案。


全球行动

扩大疫苗种类、覆盖更多人群、提升接种率

疫苗对于人类,俨然已成为健康的强大防线。受益于疫苗防护数十载,各国都在对进一步优化免疫规划工作积极探索。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冯子健介绍,当前全球免疫规划工作的核心是:扩大疫苗种类、覆盖更多人群、提升接种率,以消除免疫不平等。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尚存在一些挑战。一方面全球正面临疫苗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各国亟待加速疫苗等防控产品的研发,建立快速响应的疫苗研发及公平分配体系,为未来大流行做好准备。

我国在多种有利条件的作用下,疫苗发展正处在最佳机遇期。冯子健介绍,政策方面,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扩大免疫规划成为公共卫生优先事项,可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疫苗服务;产业方面,我国疫苗研发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财政支持增强,为扩容疫苗种类奠定了基础;服务方面,基层预防团队更加专业化,结合大数据与AI技术,已能实现精准化免疫管理。冯子健建议,抓住这一机遇,加速新型疫苗审批、建立分年龄强化接种机制、利用智能系统提升接种完成率,把握时机构建全生命周期免疫服务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疫苗犹豫是横亘在其中的世界难题。优化免疫服务先要解决疫苗犹豫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此,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高级顾问Lance Rodewald建议,需构建透明沟通机制。公众既需了解疫苗预防的核心疾病谱及其公共卫生价值,也应知晓疫苗从研发到接种的全流程安全监控体系。这要求建立多方对话平台,用循证数据展示疫苗的风险效益评估过程,特别是针对新型疫苗,需及时公布真实世界保护效力数据。当公众既能理解“为何接种”,又能确信“如何保障”时,方能有效化解顾虑,形成科学接种共识。

国家方案

免疫规划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深化拓展

受益于国内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免疫规划服务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介绍,目前,我国免疫规划正朝着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方向深化拓展。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对预防接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当前的免疫规划,已突破传统儿童群体框架,逐步纳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等群体,但实施成效还不够显著。未来,需在疫苗种类扩容的基础上强化公平性保障机制。

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明确提到“逐步将安全、有效、财政可负担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还建立了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和推动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扩容。王华庆介绍,疫苗能否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需基于三重维度的系统性评估:一是疾病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价值维度。需综合考量疾病流行强度、人群易感性、健康危害程度及社会经济负担。二是疫苗技术特性与卫生经济学维度。核心评估指标包括疫苗安全性、保护效力、剂型适配性以及成本效益比。当前部分非规划类疫苗价格过高构成准入壁垒,但实践表明地方性纳入规划可通过集中采购实现价格优化。三是接种实施可行性维度。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已证明基层接种体系具备大规模动员能力,但特殊疫苗需配套专业处置方案。

目前,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动态调整国家免疫规划政策,有望优先推动疾病负担重、成本效益高的疫苗纳入规划。

地方模式

优化管理、服务升级、精准覆盖

基层免疫工作单位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环节,承担着疾病预防控制的核心职能。为进一步优化疫苗接种服务,各地探索出了众多极具智慧的服务模式。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官旭华介绍,湖北省自2019年建成全国首批疫苗全程追溯系统后,持续升级免疫数字化建设。新冠疫情后,通过国家统筹建成省级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疫苗接种与疾病监测数据互通。当前正推进大数据融合应用,计划通过交叉分析接种覆盖率、疫苗效力及疾病流行趋势,构建动态评估模型,为精准调整免疫策略提供支撑。

为解决疫苗储存安全隐患、操作流程失范等问题,2019年合肥市构建了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为核心的6S管理体系。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丁晓芹介绍,在实施路径上采取三大创新举措:首先,建立一整套合肥市预防接种的标识系统,通过标识系统来规范物品管理、疫苗管理、环境管理。如对不同的疫苗采取不同的色卡标识及警示标识等。其次是制定严格的疫苗接种服务操作规程,完善每一个流程细节。第三,把技术服务、告知服务、安全管理进行一整套的规制,形成标准化服务模块。通过阶梯式落地策略,6S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直面群众健康需求的前沿阵地,基层预防接种单位既要应对疫苗迭代加速与接种率考核压力,又需满足群众对服务质量提升的期待。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王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唐振萍介绍了“管理优化+服务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一是管理效能升级。实现门诊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依托APP构建数字化管理闭环,成人约苗系统实现精准预约分流,云监控平台使疾控中心可实时督导接种全流程。同时创新建立“健康微网格”管理体系,将预防接种与家庭医生等16支专业团队融合,按社区网格实施包干责任制,每月开展查漏补种与健康宣教。二是服务场景创新。打造四大特色服务场景:“疫苗小姐姐”“全程陪护”“成长阶梯”可视化教育、主题场景沉浸式接种环境、立体科普矩阵。三是服务网络延伸,建立差异化服务通道。四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疫苗接种知识。

免疫规划既是科学命题,更是文明工程。当中国方案与全球治理形成共振时,我们迎来的不仅是疾病防控能力的提升,更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此刻的行动,将决定未来数代人生命质量的基线。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中华预防医学会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