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居民马阿姨拾获近6万元现金后第一时间报警归还;3月21日,退伍军人朱琳坤纵身跳入冰冷河水勇救落水女童;3月25日,公交车司机陆师傅捡到近5万元现金及时上交调度室;同日,情侣崔陈龙和王跃茹在滚滚车流中救下三岁幼童……短短6天时间,发生4起被媒体争相报道的暖心事件,N次方事件引发网友热议,直呼“这里的好人好事会‘叠叠乐’!”

窥一斑而知全豹。热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肥东“好人好事”现象已呈现“传播效应”。究其原因,背后是怎样的好人“营养液”在精准滴灌?

“这背后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与肥东县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形成的‘向善向上’的浓厚氛围密不可分。”肥东县委宣传部相关工作分管负责人的回答一语中的。

近年来,肥东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多措并举,厚植“好人”沃土,弘扬“好人”文化,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持续攀高道德海拔。

“我们构建了‘发现——选树——宣传——礼遇’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实现了‘肥东好人’季季推、道德模范两年评的常态化评选机制,精心打造了好人主题公园和好人长廊。自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了好人事迹宣讲报告会280场,拍摄了好人系列微电影10余部,通过政企合作形式,累计投入资金60万元,慰问榜样模范500人次,在全社会树立了‘见贤思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该负责人介绍说,这几年肥东县还陆续建成包公故里文化园和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文化生态园,进一步传承“好人”基因,让传统文化与好人精神交相辉映。

好人“营养”充足,精神绿洲自然郁郁葱葱。从“老师妈妈”陈万霞、“爱心瓜哥”元运竹到“抗疫英雄”张成元、“桥头守护神”姚延顺,据统计,肥东县现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7人,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45人,中国好人15人,安徽好人29人,合肥好人104人,县级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300余人。

选树榜样,贵在引领,重在落地,既要可感、可学,更要可为。如何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化,从而引领肥东城市精神品格持续向上向善?肥东县的密码是“好人工作室+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工作室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形式,让好人精神落地生根。两年来,我们已累计开展各类公益志愿服务活动108场,吸引了近1500人次志愿者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000小时,服务群众逾4万人。”肥东好人工作室发起人李小莉自豪地说。

如今,在日益放大的“好人效应”带动下,肥东县现有在册志愿者数达25.2万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256支,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00多场次,服务、受益群众超60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470万小时,初步形成了15分钟志愿服务圈。

“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挖掘‘好人’富矿,完善‘好人’服务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热潮。”肥东县委宣传部创建科负责人表示,要让更多的凡人善举,汇聚起引领肥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彭红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