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5月,宋绮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怀着怅然若失和惴惴不安的心情,踏上了阔别近两年的故乡邳县。他没有立即回家,杲堂子村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虽有他的父母和兄嫂,但此刻的宋绮云要先到县城去看看,一方面,了解那里的“气候”,以便决定自己的行址,另一方面,县城没有熟人,便于观察,也便于隐蔽。
他到四里铺,在眼前横现了邳县县城那巍峨的轮廓。再向前,他便清晰的看到三层的魁星塔,突兀地耸立在城墙东南隅。他来到城东护城河边,只见城墙脚下芦苇丛生,城垛口也无士兵守卫,城门半掩,行人稀少,这里没有肃杀之气,却是一片萧瑟荒凉的景象。
“仍然是一潭死水,在国民党的疯狂镇压声中,工农也只有苟且偷生了。”宋绮云在河边思索徘徊了一阵,觉得没有什么不安全的征兆,便放心地渡过城河,大踏步走进了县城东门。
宋绮云走进城来,从对面迎来一支队伍,队列不甚齐整,并且皆为青年女性。她们手持竹竿,上面高挑着一些发辫和布条。她们挺着胸膛,斗志昂扬地沿街宣传、游行。一阵口号声,使宋绮云精神为之一振。“头可断,肢可裂,奋斗精神不可灭……”
这是近几年在工人队伍中流行的《颈上血》歌谣,曾刊登在《新青年》季刊上。宋绮云在武汉时曾与曹桂峰等齐声朗诵过,这一年多来,形势急转直下,正如一句谚语:“吃上了糯米粑粑,被封上嘴。”再也听不到这公开的豪言壮语了,这口号声使宋绮云热泪盈眶。
蒋介石、汪精卫的屠刀,使数十万计的工农和共产党人倒在血泊之中,到处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可是,在自己的家乡,迎接战士归来的竟是这样的一曲“壮歌”。
宋绮云压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潮,定晴望着她们高举的竹竿,竟是妇女剪下的发辫和摧残妇女的裹脚布。宋绮云完全明白了,这是妇女界在向封建习俗挑战。
宋绮云尾随着这支队伍向前走,经过几条大街小巷,她们见到裹脚的中青年妇女,便停下劝其放足,见到留着长髫的青年妇女便劝其剪去发髫。有的妇女微笑着频频点头,表示回去照办,也有的妇女羞得四处躲藏。
宋绮云也看到了几个穿马甲的男人,他们龟缩在街边檐下,好似害了牙疼病,在一旁对妇女们的举动冷嘲热讽,“伤风败俗,现眼……”也有一个头戴瓜皮帽的小子,拍着手在路旁教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唱,“二刀毛,二刀毛,掉下桥,有人看,没人捞,就因她是二刀毛、丑、丑、丑、丑死了……”
“二刀毛”这显然是对剪发妇女的污蔑称呼。狗屁不通的歌,激怒了游行的妇女。只见队前有一个细高挑儿的女青年,迈着一双灵活的天足,倏地登上一家店堂的台阶,双眉一挑,面对着马褂瓜皮帽的人,射出两股痛责的怒火,右手平举,指挥队伍唱起歌来:“天不怕,地不怕,哪管铁链子下面淌血花,拼了一个死,翻身来当家。杀人不过头落地,砍掉脑袋碗大的疤。折下骨,当武器,不胜利,不放下,女子如今不可欺,丫环、婢女要说话……”
歌声表达了女性坚强的意志,歌声喷发着女性求解放的怒火,听罢一曲,宋绮云再看那阶前檐下的小丑,不知何时已溜之大吉了。
宋绮云在看那个高个女青年,长着一双剑眉,丹凤眼,有些面善,特别是他那一头天然卷发,在哪里见过,却一时想不起来了。正在他默默回忆的时候,歌声停止了。那个青年女子,又发出了口令,队伍重又整齐地向前行进。就在他转身的时候,宋绮云认出来了,他是徐林侠。宋绮云正要走上前去,徐林侠也发现了他,两对眼睛接触到一起。徐林侠惊奇地大声呼道:“宋绮云,你回来了!”两双手紧握到一起,良久,良久。
在万马齐喑的中国,由于邳县地处偏僻,国民党的清党运动尚未波及这里,邳县的革命形势正处于方兴未艾之时。阶级斗争、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主、士绅的威望扫地。特别在逮捕清除了官湖镇高利贷团长杜忆远,土山镇国会议员恶霸地主陈士毛之后,“军威”大振。一时间大地主、大豪绅纷纷举家外逃,邳县便成了工农群众的天下。
县城的革命形势给宋绮云的印象太好了,这里有进步势力,革命群众占优势。它无需躲躲藏藏。徐林侠把邳县的情况简单地向他做了介绍。宋绮云对徐林侠说:“我从南京刚来,还没有回家呢?”徐林侠说:“应该先到家里看看,咱们以后再见。”他辞别了徐林侠便返身出城,他要回家看望那倚闾远望,朝夕盼他归来的年高父母。
宋绮云已70岁的母亲,伸出颤巍巍的手,紧紧拉着儿子,唯恐一松手,儿子又要远离膝下。老人家虽然喜得合不上嘴,但眼中却噙着泪花,为了把儿子审视的更清楚,老人家不时用左袖口擦抹着眼角。
“甲,听娘的话,不要再走了,兵荒马乱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你到学校去当先生不是很好嘛,为什么要去当兵?”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一个个横眉竖眼的。”
老太太有一肚子的话,唠叨起来就没有个完。宋桂藻蹲在门旁一袋又一袋抽着烟叶。在老伴讲话的间歇时,便又像是总结,又像是决定地说:“甲,你娘的话听到没有,咱宋家几代再穷,也是靠力气吃饭,还是到学堂去,当个先生,天地君亲师嘛!大户人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请客,桌上都有先生一个座位,以前那个私塾先生讲过,叫什么来,嗳,那叫‘位尊西席’。”
宋绮云很能理解爹娘的心情,但自己是共产党员,忠、孝不能两全。这些他又不能告诉两位老人,只好表面应付道:“好,我听爹娘的。在家乡找个职业,不出去啦。”两位老人听后非常高兴。从目前来讲,刚刚回到家乡的宋绮云也急需一个职业,然后再去找党的关系。当他打听到李先春也已回到邳县时,第二天便去登门拜访。
宋绮云与李先春早在学生时代便认识,1926年冬,在武汉报考中央军事学校的考场上又相遇了,经过考试,宋绮云与曹桂峰、李超时等人留在校本部,而李先春被分配到武昌的朱培德部做政治宣传员。“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后,朱培德部将全军内部政工人员集中押送武汉,李先春也在里面。在武汉,他们全部被编入军队。但由于形势紧张,宋绮云所在部队正在前方作战,所以很少见面。
经过一场战斗洗礼之后,战友重逢,格外高兴,通过和李先春的一席谈话,他知道先后从武汉、南京回邳的党员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还担任着各个部门的要职。邳县在国共合作时期,部分共产党员响应三大的号召,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国民党多级党部和政府的领导职务,在工作上仍打着国民党旗帜公开对外。因此,并未引起江苏省党部清共官员的注意。即便不是中共党员,也都是国民党中的左派分子。他们仍坚持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包括国民党省部都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团结国民党的左派分子共同组建起来的。
宋绮云再也忍耐不住了,他顾不得父母的反对,他知道“大家”和“小家”的关系孰轻孰重,毅然走出了家门,把自己简单的行李搬到原天主教堂,与李超时住在一起,这时李超时、曹桂林、时光等同志正忙于筹建邳县总工会,李超时任委员长,曹桂林、时光为工会干事。
之后,他又按李先春的意见,看望已经任职邳县教育局长的解慕唐。他知道和黄埔军校并肩战斗的同班战友曹桂峰、索廷珍就是解慕唐发展入党并选送到武汉军校的(曹桂峰、索廷珍二人在1926年冬经过党组织派遣到武汉,参加黄埔军校与宋绮云同一个班,他们一起参加了武汉保卫战,部队整编时,他们二人随军南下,参加了广州起义,在战斗中壮烈牺牲)。20世纪初,解慕唐同志在徐州七师读书时就与同学陈亚峰、徐怀云、郭子化、戴蔚侠、张继超、苏鸿鉴、冷启英等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并在李大钊的帮助下,于1921年春建立了中共徐州支部。1923年秋,解慕唐毕业后回到邳县。因此,与解慕唐虽然没有谋面,但彼此都不陌生,他们彼此介绍了学生时期的过去,谈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谈到了“大家”和“小家”的关系。他们相见恨晚,谈得非常投机。
晚上,解慕唐又带着一个身穿军装的客人来看宋绮云。经过解慕唐介绍,才知道进来的军人正是他早就听说的黄埔三期同学徐怀云。他现在是邳县警察大队的大队副,听说宋绮云回邳县了,立即约老同学解慕唐一起见面。他们研究后认为:为了加强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特来邀请宋绮云到警察大队出任第二中队长。第一中队队长是黄埔军校回邳县的宋学珍。解慕唐说:“你从黄埔军校回来,又参加过多次战斗,是难得的军事指挥人才。当前,懂军事的人才实在太少了,军阀所以肆虐,不就是他们手里有枪吗!你们一来,邳县的军队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里了。”
宋绮云经历了武汉保卫战,也深知枪杆子的重要性,便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命。解慕唐和徐怀云更感到欣慰,三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传达了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邳县地方不大,却是历史名城。三国时期很多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如关云长兵困土山、古邳城外三英战吕布、吕布凌迟于白门楼等处遗址仍然保留至今。在封建统治时期,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使老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里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少数封建地主手中,更加深了地方的阶级矛盾,正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述,阶级矛盾十分突出,革命形势一触即发。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更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尤其是青年学生,纷纷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学潮中去。在徐州七师等学校就读的学生解慕唐、徐怀云、郭子化、戴蔚侠、冷启英组建的“亦潮社”,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建立中共徐州支部。1923年他们陆续毕业回邳,带来的红色火种,发展党团员,并于1925年建立了邳县党团支部(这些党团组织因当时环境和条件,没能与上级取得联系)。
1926年北阀军攻克武汉,大大鼓舞了在邳县的进步青年,他们纷纷投奔武汉,报考黄埔军校,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潮中去。
,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黄埔军校的部分学员在叶挺将军的指挥下,粉碎了夏斗寅、杨森的叛变之后,率部南下,行至九江时,党组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动员部分共产党员回原籍开展地下斗争。以至8月,来自邳县的共产党员曹桂峰、索廷珍外,大部分都陆续回邳,从武汉回邳的有李超时、李觉民(原名李先春)、徐林侠、宋学珍、冷启英,从广东回邳的有徐怀云,从南京回邳的有解慕唐、娄培儒、姜景义、曹桂林,从九江经南京回邳的宋绮云,加之原在邳的解慕唐、李培南等,截至1928年5月,共产党员人数扩大到几十人。
1927年4月12日
就在这时,徐州方面派蔡贡廷来邳,他们秘密集中在邳县城邹希禹先生家里开会,成立了中共邳县特支,选举李超时担任特支书记,宋绮云任特支组织干事,解慕唐任特支宣传干事。不久,李超时调赴东海筹建党小组。同年秋,中共邳县县委成立,宋绮云任组织部长。隶属于徐海蚌特委领导。
宋绮云在九江时,就是经党组织动员,为开展地方的革命斗争回到家乡的。因此,成立中共邳县县委的条件已经成熟。县委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地方党的组织。从1928年夏到1929年秋,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邳县的共产党员人数由原来的20多人发展到200多人。根据党员的分布,建立了党的区委,邳南区委书记花广爱、邳西区委书记刘开汉、邳北区委书记张希冉、邳中区委书记戴绵泽。
邳县县委根据上级机关徐海蚌特委的要求,派遣有经验的领导干部,支援、帮助其他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加强党组织建设。由李超时去东海组织成立东海特支、县委,并且担任东海县委书记。宋绮云也曾去东海协助工作,担任东海县委副书记。
邳县县委在发展党组织的同时,大抓政权建设。在蒋、汪叛变革命,全国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时,邳县的形势却一片大好,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国民党左派当政,县长冯少瞻和很多上层人物王兰田、王仙舟、夏慕尧、邹希禹、戴绣珠、刘举之等这些都是老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以后,他们在和共产党员是同一战壕并肩战斗的好兄弟、好同志。另一方面根据中共中央三中全会的精神,很多共产党员,如宋绮云、徐林侠、解慕唐、潘俊三、曹桂峰都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当时的政权、军权全部掌握在这些人手中,如县教育局局长解慕唐、督学戴蔚侠、总务主任李培楠、县中学校长佟虚吾、教导主任张继超、训育主任李广琛。还有各主要乡镇的小学校长均有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担任,如警察大队大队长徐怀云、第一中队队长宋学珍、第二中队队长宋绮云、司务长乔庆寰。县妇女会长徐林侠,副会长胡淑云、刘素珠。学生联合会会长孙文源……
经过黄埔军校和武汉保卫战的洗礼,宋绮云更懂得枪杆子的重要性,他以极大的力量做团结士兵的工作,为了加强党对警察大队的领导,以徐怀云、宋绮云、宋学珍、姜景义组成军事领导小组,大力整顿警备大队中的不良分子,把那些出身好,素质高的人提拔到班、排长的位置上来。宋绮云在他的中队严整军纪,严格军事训练,亲自给士兵上课,讲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讲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大大激发了广大士兵的革命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觉悟。并在警备大队中发展共产党员40多人。
至此,邳县的政权、军权、教育局、总工会、妇女会、学生会等组织全部掌握在共产党员手中。他们以宣传、教育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的革命活动。逮捕了大地主阎四,活捉郑梁大恶霸郑昌荣、张集的豪绅张劲福,抄了土山陈彦圃和官湖高利贷放贷者杜亿元的家,缴获了他们的枪支,同时打开了他们的粮仓,救济了广大贫苦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