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她的祖父叶中兴,在光绪朝做过工部员外郎,父亲叶廷元是民国初年知名的翻译家,后任职于国民政府开办的中国航空公司。由于家学渊源,叶嘉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她曾回忆说,自己的父母认为“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一些有久远价值和意义的古书”,因此叶嘉莹早早就跟着自己的姨母,开始学习《论语》等儒家典籍,但年幼时的叶嘉莹,实际上更喜欢跟着伯父叶廷乂学习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经典。她曾回忆说:我最该感激的有两位长辈,一位就是幼年时教我诵读唐诗的伯父,狷卿公(叶廷乂字狷卿),另一位就是我进入大学后,担任我们诗词曲诸科之讲授的顾羡季先生。这里提到的顾羡季,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大师顾随。
叶嘉莹的童年,是在北京察院胡同23号,叶家的祖宅里度过的。这是一座宽敞的四合院,院子的鱼缸、凉棚、影壁,以及树木植物,就构成了她心目中一个丰富而广阔的世界,从伯父那里听来的古典诗词典故,再结合她天生敏锐的观察力,最终让叶嘉莹的文学写作天赋早早开始绽放。1939年的深秋,15岁的叶嘉莹看着花池中一只奄奄一息的蝴蝶,触景生情,写了一首《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此时,全面抗战已经开始两年之久,北平沦陷,父亲因航空运输工作,远在西南大后方,杳无音信,同时母亲因过度操劳,已经卧病在床。接踵而至的国难家殇,给叶嘉莹稚嫩的心灵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害,而中国古典诗词构筑的精神世界,是她最后的寄托和避难所。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导师正是刚才提到过的顾随先生。顾随一眼就发现了叶嘉莹在古典诗词方面的天赋;而叶嘉莹也在顾随的讲授中,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更为丰富深邃的境界:这是因为,顾先生学贯中西,讲课旁征博引,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加入全新的维度与见解。为此,叶嘉莹曾经充满感激地回忆说,上过顾先生的课之后,自己:“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另外,今天大家熟悉的叶嘉莹的号“迦陵”,也是顾随先生的创作,“迦陵”是佛教经典中出现的一种神鸟,人首鸟身,形似仙鹤,声音悦耳曼妙。1948年春天,叶嘉莹要前往南京完婚,顾随特意赠给这位得意门生一首《送嘉莹南下》,里面特意用了佛教禅宗历史上,五祖弘忍把衣钵传授给六祖慧能的典故,鼓励她继续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创作,青出于蓝胜于蓝。
同年年底,叶嘉莹一家移居至台湾地区,然而不幸的是,刚刚抵达,她和丈夫就被卷入当局发动的“白色恐怖”中,叶嘉莹和丈夫先后入狱,丈夫更是被羁押超过三年之久。体弱多病的叶嘉莹一边要抚养年幼的孩子,一边要努力教书维持生计,实在是难以支撑;多亏当年在辅仁大学读书期间认识的许世瑛等人出手援助,让叶嘉莹最终在“台湾大学”任教,并长达十五年之久。在台大教书期间,叶嘉莹的学术创作和研究,被学界同仁盛赞,说她得到了顾随先生的真传。
当时,正是台湾地区现代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涌现的一批年轻文学作家,许多都是在台大听了叶嘉莹的讲授,投身创作的。例如著名作家白先勇就回忆说,自己足足听了一年叶嘉莹的古典诗词课,为此把自己原本的专业课都翘掉了。1969年,叶嘉莹举家移民温哥华,任教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当然,在初期,叶嘉莹的负担也是很重的,大学要求全英文授课,这对叶嘉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毕竟,叶嘉莹认为,中国古代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概念、意境,乃至语言整体之美,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语能够准确表达,而相应的许多文学研究理论,在现有的西方中国文学研究著作里,也缺乏足够清晰的建构。于是,1970年,叶嘉莹创作了一首《鹏飞》,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这首诗是这样写的: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匐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叶嘉莹自己解释说,这首诗前半段,用的是庄子北海鲲鹏的典故,后半段,是庄子讲鹪鹩的典故。自己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讲学时,用的是自己熟悉的中文,面对的是中华文化环境培养熏陶出来的青年学子,所以游刃有余,如同大鹏翱翔天际;然而到了海外,每天查着字典讲授中国诗词,那么丰厚深刻的内涵,却讲不出来,这中间的反差,真的仿佛大鹏翱翔与匍匐在地;同时,这种海外讲学,与祖国隔绝的生活,确实感觉如同庄子笔下的小鸟鹪鹩,“一枝聊此托余生”,意思就是,在一条细小的树枝上,筑一个小小的巢穴,作为栖身的依托。
然而就在这个时期,叶嘉莹在治学和写作上,有了一项重大的转变,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从“小我”里走出来,把自己的余热交付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叶嘉莹之所以萌生这样的念头,首先是因为1976年,自己的大女儿和女婿在多伦多遭遇车祸,不幸遇难。这个重大变故,再一次让一生磨难,漂泊四方的叶嘉莹感到人生无常,认为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一项持续的事业,才能找到意义。其次,叶嘉莹感到,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开始,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学界开始流行一种风气,强调用西方文学理论解析中国古典文学,这就让她萌生了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在她回国任教于南开后,叶嘉莹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可以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与生命……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一条绵延不已,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不断的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它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