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深 花正好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安、滁州、合肥等地,深入农村、企业、高校、科研文化单位调研考察。

又是一个春天,江淮大地万树繁花。杜鹃映红致富路,油菜花开改革田,蔷薇香沁实验室......安徽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切实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朵朵春花,都是写在时代答卷上的生动印记。

4月中旬,细雨润泽后的皖北平原上,严妹的指尖掠过最后一茬油菜花,向游客讲述:“您看,当年爷爷们用红手印打开了这片土地的春天,我喜欢油菜花,更喜欢花田下的土地。”作为“大包干”发起人之一严金昌的孙女,这位“90后”讲解员总爱把改革故事与眼前的花海相连。

“小岗村有花,有故事”

2019年,严妹大学毕业后回到小岗村就业,作为滁州市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讲解员,她见证着小岗村的变化:“这几天,村里鸟语花香,梨花、月季、紫云英、茶花次第开放,这400亩成片的油菜花是旅游公司播种的,你看,这些油菜是冬天播种的,春天他们会破土而出。”

“有花有故事的小岗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今年春天,我最多一天接待了约200名游客,公司最多一天接待游客5000人左右。”严妹说,累,但开心。2024年小岗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创下62万游客(人次)、1.65亿元旅游收入的成绩。

“我们大家庭现在有47人,四世同堂,除了上学的孩子,大部分都在村里工作或者创业,家里开了农家乐、超市、澡堂。近几年我对村里感受最深的就是,收入增加了,企业增加了,项目增加了。”严妹说。

村头老槐树下,严妹的五叔严德双正采摘槐花。严德双是严金昌第5个儿子,在村里经营农家乐。他告诉记者:“槐花煎蛋饼是客人必点的时令菜,我每天都会来采上一些花。这几年,村里人流量不断增加,收入也不断增加,以前全年收入才几万块钱,现在年收入达到一二十万元。”

午后的阳光温暖地洒在农家院落。82岁的严金昌向孙女细数村庄蝶变:“通过农村改革,去年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820万元增加到1480万元,村民人均分红达720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万元。”

“8000盘水稻秧苗很快就能播种了”

不远处大片油菜花已经开始结籽,正等待着收割。阳光洒在小岗村大片高标准麦田上,滚滚麦浪泛起绿色波光。在程夕兵家庭农场内,电气化智慧育秧中心即将建设完工,场内电子屏幕上红色的数据准确地监测着室内的温度、湿度。2024年,小岗村农业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8%,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12万吨。

花开的声音正与数据流的韵律,合奏着新时代的田园交响。

在即将完工的电气化智慧育秧中心,周地帅告诉记者:“再过几天来,你们就能看到机械臂是怎样操作的了。”周地帅和岳父程夕兵一起管理着650亩农场,他解释说:“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以插秧50亩左右,以前五六十个人干的活,现在一台机械3个人就可以搞定。即将建成的电气化智慧育秧中心,从育苗到出秧全程机械化,智能机械将会取代80%的人工,温控和水肥一体监控,非常精准。这里还没全部完工,但不耽误提前育秧,这次的8000盘水稻秧苗很快就能播种了。”

“年轻人正在成为故事的主角”

严妹觉得,连片绽放的油菜花,恰如小岗人同心聚力汇成今日花海。村里蓬勃的年轻身影,恰似花海中最灿烂的花蕊。

城乡融合的齿轮在产业中咬合。严妹带记者穿行于村办食品加工园、凯盛浩丰、盼盼食品、蒸谷米、谷优美等企业......

在“当年农家”景点,走进当年爷爷们按下红手印的小屋,严妹轻轻地将手指按在红手印复印件上,“第二行第一个就是爷爷严金昌的名字。每次讲述爷爷们的故事,真的很自豪,现在小岗村年轻人越来越多,更多的年轻人正在成为故事的主角。”

严妹指向友谊大道旁边的草莓园:“我们村里的新农人正在重构小岗的耕作图景,那就是小岗村村委委员、致富带头人杨伟兴建的草莓大棚,杨伟是2012年返乡创业的退伍军人,用了10年时间,完成从大棚种植到电商的跨越发展,这两年在田头直播了好几百场呢。还有程夕兵叔叔的女婿周地帅承包了智能化育秧工厂,代表着新一代小岗农民。在村里就业的年轻人现在有近200人。”

春风吹过正在结籽的油菜田,新一季水稻秧苗即将种进褐色的新泥,泥土深处,另一场生长即将破土。(记者 韩文 罗广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